第五章 感念深情(第8/15页)
卫玠死时只有二十七岁。
这个年龄似乎是青年才俊的一个生死线,很多才华横溢的人都是在这个年龄死去的。于是卫公子永远年轻。
东晋最高傲的名士刘惔,在时人中只欣赏许询等一两个人,在亡者中则只推崇卫玠。
刘惔的密友王濛亦以貌美著称。当时,还有一个貌美的男子叫杜乂。曾有人夸奖王濛长得美,于是便有人说:“觉得他貌美,是因为你没见过杜乂。”
杜乂如何?王羲之曾这样盛赞他:“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于是,又有好事者问:“杜乂是否比得上卫玠?”
此言一出,就惹怒了很多人,其中一位是谢鲲的儿子谢尚:“他怎么能够跟卫玠相提并论?说句不客气的话,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大约是从洛阳到建康的距离吧!中间能放不少人!”
刘惔则以为,二人的差距不仅仅在相貌上,更重要的是在风神上。卫玠之洒脱飘逸是别人模仿不来的。
大家太推崇卫玠,以至于他活着的时候,一举一动都能引起人们尖叫。
卫玠之所以如此受青睐,跟魏晋时心性的觉醒和对美的欣赏以及对美好事物容易逝去的叹惋有关。
这是对美的爱与眷恋。
事实就是这样:卫玠在历史上没什么贡献,仅仅依靠个人的风神之美就获得了生前身后名。
这样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从洛阳,卫公子一路南下,渡过了一条苍茫大河,浪花打湿了他的衣服。他坐在船头,听到困守洛阳的人喊他的名字,只是他再也回不去了。
一个王朝的背影
王导、温峤俱见明帝,帝问温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温未答。顷,王曰:“温峤年少未谙,臣为陛下陈之。”王乃具叙宣王创业之始,诛夷名族,宠树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贵乡公事。明帝闻之,覆面著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长!”曹操南征北战,统一了北中国,虽文武之功浩大,但却没有称帝的欲望,把机会留给了儿子曹丕,后者以禅让的方式终结了汉朝刘家四百年的天下。
曹家成为时代的幸运儿,又成了时代的最不幸者。
因为他们身边有三匹马同槽啃着曹魏江山,直到被啃出骨头。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强势的权臣父子。他们对曹魏政权的连续打击,是如此之狠。
第一次打击是司马懿发起的高平陵之变。
司马懿,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老爷子以能算计著称,曹操时代崭露头角,曹丕时代已受重用。及丕死,明帝曹叡即位,司马懿与陈群、曹真等一起辅佐明帝,迁骠骑大将军、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对抗蜀汉诸葛亮的进攻。
在明帝时代,有能力对付蜀汉和东吴的,在整个魏国,也只有司马懿。
明帝曹叡活着的时候,他还能控制司马懿,后者虽军功显赫,但在朝廷上羽翼未丰,还比较乖。但曹叡一死,事情就慢慢地发生变化了。按曹叡的遗诏,即位的曹芳由曹氏亲王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一起辅佐。
此时,司马懿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将军曹爽在幕僚的策划下,欲夺司马氏之权,转授没有实权的太傅给他当。权力之争由此拉开序幕。司马懿久在外领兵,在朝廷上的力量不占优,但他老谋深算,被削权后称病休养,不问朝政,实则以静制动,寻找机会。
行事颇嫩的曹爽渐渐丧失了警惕。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已经七十岁了。
这一年初春,曹爽及其兄弟一起陪同魏主曹芳到洛阳城外的魏明帝墓高平陵拜祭。
趁此机会,司马懿率司马师、司马昭,在太尉蒋济等人的支持下,关闭洛阳各门,以皇太后的名义发布诏书,将曹爽兄弟全部罢免,并谎称归洛阳后可得厚待。没经历过什么事的曹爽兄弟顿时傻了,不听智囊桓范(有可能是桓温祖上)之计,老老实实地回到洛阳,随即全部被司马懿处死。司马懿同时杀其党羽名士何宴、邓飏、丁谧等人,紧接着又平息了各处的反抗。
从此开始,曹魏权力转移到司马家这边。
两年后,司马懿死去,大将军司马师接管了魏国权力。
如果说司马懿发动政变后,并未得意忘形,仍注意在朝堂上的礼数,那么到了司马师这里就锋芒毕露了,在魏帝曹芳面前傲慢异常,后者成了汉献帝那样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