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德美誉(第14/20页)
思前想后,顾荣算是明白了,要想清净,必须离开洛阳,离开倒霉的北方!
朝廷的命令偏偏这时候下来了,任命他为散骑常侍。这一次,顾荣说什么也没接受任命,而是连夜踏上回江南的路。
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后来的东晋开国皇帝此时的琅邪王司马睿初镇江南,在幕僚王导的建议下,他把作为江南世家大族领袖的顾荣请了出来。
这一次,顾荣没有消极面对,而是为司马睿出谋划策,推荐了一大批当地高人,使司马睿在江南站稳了脚步,西晋灭亡后迅速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政权。
当年,顾荣能够平安返回江南,可以说是个奇迹。
因为当时天下已乱,回江南的路上险象环生。不过,每到危难时,总有一个人出来保护顾荣。正像我们猜测的那样,这个人就是当年吃上羊肉的小伙子。
这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
但是,为什么不相信这是真的呢?
顾荣的遭遇,道明的是一个人间定律: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有时候我们会心不在焉地埋下一些种子,而在人生的另一些时候,那种子却会真的结出果实,让我们惊讶甚至惊喜,最后改变我们糟糕的命运。
皇帝的惭愧
元皇初见贺司空,言及吴时事,问:“孙皓烧锯截一贺头,是谁?”司空未得言,元皇自忆曰:“是贺劭。”司空流涕曰:“臣父遭遇无道,创巨痛深,无以仰答明诏。”元皇愧惭,三日不出。元皇即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贺司空即江东名士贺循。司马睿立足建康之初,在王导的经略下,得到当地两大世家顾荣、贺循的支持,这才扎下根来。
贺循,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从曾祖起即辅佐孙权家族。到父亲贺劭那里,已经成为江东世家大族。
说起来,江东名族间也是互相看不上的。
贺家来自会稽郡,陆家和顾家都来自吴郡。贺邵出任吴郡太守时,受到吴郡顾、陆两大强族的轻视,在府门上贴字条:“会稽鸡,不能啼。”
贺邵看后反书:“不可啼,杀吴儿!”
本故事中,晋元帝司马睿跟司空贺循闲聊,说到当年江东旧事,问:“孙皓烧锯截一贺头,是谁?”
贺循还未说话,元帝自忆:“是贺劭!”
当年,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以酷刑杀害了贺循的父亲贺劭。
所以,听完司马睿的话后,贺循流涕道:“臣父遭遇无道,创巨痛深,无法回答陛下英明的问话。”
司马睿惭愧,闭门三日不出。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来,魏晋时代的有些皇帝还是很古典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面对大臣,自己讲错话了,会产生惭愧之心。
以后的那些皇帝呢?
当然,那个时代也有不是东西的,比如孙皓。
他是秦以后第一个以残暴著称的皇帝。其人好烈酒,嗜酒昏狂,每每杀人,甚至剥皮凿颅,残忍至极。
作为一个典型的暴君,孙皓却安稳地坐了十几年帝位。
外部因素,跟晋朝于伐吴问题上始终形成不了统一意见有关;内部原因呢,则有赖于江东几大世家的苦苦支撑。
但到了公元280年,晋朝王濬的战舰开始从长江上游起航,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孙皓也就准备举手了。
晋武帝司马炎把孙皓封为归命侯。
没想到,到了洛阳,这孙皓反而活得更潇洒了,主要表现为对讽刺自己的人每每反击成功。
其中,最著名的有两次:
一次,西晋权臣贾充讽刺孙皓:“归命侯!听说你在江东做皇帝时,特别爱施以酷刑,比如挖眼啊、锯头啊……”
孙皓知道发难的贾充是当年司马昭的心腹,曾指使手下刺杀了魏国皇帝曹髦,于是慢慢地说:“确有其事。对君不忠的家伙,就应该受到这样的处置。”
贾充倒吸了一口冷气。
另一次,倒霉的是名士兼驸马王济。
王济当时正跟岳父晋武帝司马炎下棋,下到高兴处,把脚伸到了棋桌下。显然,在皇帝面前,这是大不敬的。
司马炎不在乎。
他一边下一边问在身边观棋的孙皓:“你在吴国做皇帝时,据说有个爱好,喜欢用刀子剥人的皮?”
孙皓面无表情,说:“那些在君主面前放肆无礼的人,自该剥其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