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德美誉(第13/20页)

裴楷少时与“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交好,在魏国高贵乡公正元二年(公元255年),经贵公子钟会的推荐,进入了司马昭的幕府。司马炎建晋,他官至侍中,成为皇帝的亲信。晋朝的法律,基本上都是裴楷起草的。

未取得功名时,裴楷以玄学名士自居,亦有几分放达不羁。但进入朝廷后,却能适当改变,不因爱好而虚废政治,这就比较难得了。当时,他作为一股清流,起到了制约权臣贾充的作用,为西晋初年的安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作为近臣,裴楷很受皇帝司马炎的喜欢,还一度做了智障太子的老师。

司马炎吸取了魏国皇帝不信任宗族而导致司马家乘虚而入的教训,所以建立晋朝后马上大封同姓宗族。这些宗族的权力很大,不但掌握着自己的军队,还控制着领地内的经济。其中,梁王和赵王就特别富有。

裴楷为此上奏司马炎,要求梁王和赵王拿出自己的银子,救济周围的贫困者。

对于裴楷的行为,不少人感到费解:“为什么用乞讨来的东西作为恩惠再去施舍给别人呢?”

裴转述了《老子》里那句话:“从富余的那里劈出来一部分,给需要它的人,这是天道!”

当然,比这句话更著名的是后面那句,只不过裴楷没说:“人间的现实是,通过公开的、隐形的、曲里拐弯的手段,压榨本来就很穷困的人,去给早已暴富的人!”

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是现实中的残酷人道。

司马炎死后,外戚杨骏、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和贾后相继争权,裴楷虽没盲目加入哪个集团,但辗转中颇为惊魂。有一次,为躲避谋害,他一夜间换了八个地方。从作为高官的裴楷的遭遇中,可以想象西晋后期政局的纷乱。

在八王之乱前期,贾充之女贾南风贾皇后成为胜利者,控制了朝政。这个性欲旺盛的丑妇人由于能任用张华、裴楷这些大臣,倒使得西晋朝廷度过了十年的平静岁月。

顾荣的种子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顾荣是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父是吴国名相顾雍,世为江东大族。晋灭吴,很多东吴旧臣子弟北上洛阳寻求发展,包括顾荣。他跟陆逊的后人,名气更大的陆机、陆云兄弟,并称“江东三俊”。

但洛阳的生活总是不易。

顾荣虽是东吴名臣之后,自己也深具才华,奈何南北藩篱,所以他的郁闷是难免的。顾荣喜欢喝酒,跟同样来自东吴的张翰是好友,俩人经常到洛水边春游散心。顾荣曾对张翰说:“人生在世多不易,只有酒能使人忘记忧愁!”

顾荣这是人生感慨,还是想到故国沦亡?我们不得而知。总之,在洛阳的天空下,他是越来越伤感了。

八王之乱开始后,不少名士灾祸上身,丧命其中,陆机、陆云兄弟就是如此。顾荣很聪明,胆子也比较小,变乱中不问政事,终日酣饮。有一次,他与几个朋友吃烧烤,吃着吃着,看到正在烤羊肉的小伙子流下口水,便站起来,走过去,把手里的羊肉塞给了小伙子。

朋友讥笑顾荣:“他只是负责烤肉的,有什么资格吃呢?”

顾荣自言自语道:“哪有成天烤肉却不知肉滋味的道理?”

这时候,赵王司马伦当政,顾荣被迫出任长史。没过多长时间,司马伦倒台,齐王司马冏上台,顾荣又被迫出任主簿。

顾荣依旧狂饮如初,整天昏醉。

有人向齐王告状,主簿这个职位很重要,顾荣整天喝酒不办公,您说怎么办吧。于是,齐王转任顾荣为中书侍郎,这是相对来说比较闲的官职。这一回,顾荣倒是工作了几天。

有人问:“您以前天天酗酒,怎么这次清醒了?”

一听这个,顾荣马上又酗起酒来。

后来,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陆续执政,顾荣辗转于他们帐下。那段日子真是提心吊胆,因为主人随时可能倒台,自己也就随时会被牵连进去。

这样的日子让顾荣的精神快崩溃了。

早在齐王当政时,顾荣就曾给好友杨彦明写信,原话是:“吾为齐王主簿,恒虑祸及,见刀与绳,每欲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