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秦始皇之死(第6/11页)

嬴政觉得蒙恬不光会打匈奴,也是个做基础建设的好手。于是,又交给他一个任务,再修一条公路,从九原一直到云阳,遇山挖山,遇谷填谷,一共有一千八百多里,连续几年都没有完工。

以当时秦国的人力和物力,做这些工程,负担已经十分沉重了。

可嬴政仍然觉得老百姓的负担一点儿不沉重。

这哥们儿没事干,跑到咸阳城里一看,哇,咸阳的人真多啊。市场上的声音真是沸反盈天。首都这么大,可宫殿就太小了。

你一看这个逻辑,全是秦始皇的逻辑。咸阳人口多,跟宫殿面积小有什么关系?难道你是想把宫殿当作商品房来卖给咸阳的这些刚需人群?

他要是为这些刚需人群着想,他还是那个著名的秦始皇吗?

嬴政再次拿出他的宫殿规划蓝图来,下令在渭南上林苑中修建宫殿群。前期工程就是那个著名的阿房宫。按秦始皇的规划,阿房宫东西五百步(不知这个步是姚明的步子,还是潘长江的步子),南北五十丈。上面可以容纳一万个成年人,下面可以竖起五丈高的旗帜,周围是可以让车马出入的天桥。从前殿下去,可直达南山,在南山的顶峰上建有雄伟的牌楼作为标志。这还不算,修筑一座天桥,从阿房宫横过渭水,与咸阳城相接——以后去阿房宫可直接走天桥,不用撑竹排过河了。

不过,这些设计他也不是乱来的。他说,这些高难度的建筑可是很有文化品位的,这些建筑加起来,象征着天上的北极星、阁道星横越银河抵达室宿。说得明白一点儿,就是咸阳宫象征紫微垣,渭水象征银河,阿房宫象征室宿。把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全部归纳在这里了。

做这些工程,最需要的是人力。

那时没有机械,全靠人的双手。

但秦始皇有办法。这些年来,坚持以法治国,不断开展严打活动,从严从重抓了很多人,现在都关在监狱里。再抓下去,还得大力扩建监狱啊。与其扩建监狱,养着这些劳改犯,不如都把他们批量开发配到这些工地上,让他们劳动到死。

这些犯罪人员的数量真的巨大,一共有七十万人。这七十万人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建设阿房宫的主力建筑工,另一个部分则开到骊山那里帮他建造坟墓。嬴政虽然天天派人寻找神仙,想从他们那里得到不死药,让他永远不死地活下去。可他仍然信心不足,仍然做了第二手准备——可能不死药还没有到手,他就已经驾崩了。于是,又给自己修建陵墓。这个风水宝地就选在骊山。这哥们儿这些年来,努力做大宫殿,觉得规模巨大的宫殿实在太享受了,因此坟墓的规模也要庞大一点儿,让死后的尸体躺得舒服一点儿。于是,又一大项目上马动工。考虑到这个工程量大、难度高,因此必须提前开工,以备他那双凶狠的眼睛一闭,那具尸体立刻就可以入住。

这些工程跟所有基础建设设施一样,不但需要人力,更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现在大秦帝国的幅员很辽阔,采集建筑材料的地方很多。他派大量的民工分别到北山那里开凿石料,加工成他死后用的套棺,到蜀、荆一带采伐木材。人多真是好办事,没用多久,这些材料全部运到。至于在运送过程中,多少人受伤、多少人死去,跟他基本无关,根本不用统计局去开展统计工作。

但他还是统计了一下这些年来所修建的宫殿:关中三百座,关外四百多座。

他看着这些雄伟的建筑群,心情很爽,觉得自古以来,从传说的三皇五帝到现在,谁有能力做过这些建设?

他的气魄越来越大,突然灵感又冒出来,现在老子不是一统海内了吗?大秦帝国的疆土史无前例地得到扩大,东边的开发已到陆地的尽头,可以站在岸上,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了。那是大秦帝国的东大门。东大门当然得有个门。

于是他又在东海郡的朐县那里立了一块大巨头,说是大秦帝国东部的大门。当然,巨石不是乱找一块就完事的。他还要在那上面刻上很多文字。这些文字当然不是“东门赋”之类的文学作品,而是他本人的业绩报告单。这个报告单当然不是他向全国人民的述职报告,而是把自己的政绩狠狠地吹了一把,留给后人看的。这哥们儿如果生在现在,估计党报的所有版面都是他的新闻,全国的画报也都成为他一个人的相册。他虽然在这方面努力塑造形象,可后来的历史证明,他在中国的历史上,仍然是个暴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