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吕不韦的生意经(第7/11页)

范雎之入秦,虽然他在蔡泽面前说他比不过商鞅,但他对于秦国来说,作用还是巨大的。如果没有他,秦朝会继续宣太后称制、魏冉当权的局面。魏冉当然很牛,但这哥们儿缺乏大局意识,只会挥霍前辈留下的存款,却没有一套自己的治国方略,只靠白起不断地打胜仗来巩固自己的权力,然后不断扩大自己的利益。这对秦国而言,只能获得表面的风光,短期的利益。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当时,哪个国家如果一味守旧,哪个国家一定会率先被淘汰出局。哪个国家一旦抢先改革,那么这个国家注定会成为强国。魏国强大一时,靠的就是魏文侯的改革;赵国之兵,雄于诸侯,就是赵武灵王改革的结果;秦国综合国力的长盛不衰,靠的就是几代人坚持改革的政策。如果稍一放松,那么,魏国、赵国衰落的厄运,秦国也会同样遭遇。

纵观魏冉,他只能是一个牛人,但不是一个治国高手。在他生猛的几十年里,没有提出一个让秦国面貌一新的政策。只有一个字,打!

那时,秦昭襄王上有太后下有魏冉,自己被死死地夹在中间,完全是个弱势人员,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后来范雎来了,这才得以结束太后专政,把魏冉拿下,叫停了那些毫无战略思想的做法,提出了对秦国有着深远意义的“远交近攻”。秦国终于有了一个战略目标,并为这个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同时,他提出的“强干弱枝”政策,不但让秦昭襄王巩固了手中的权力,也对秦国后来的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由于他心胸狭窄,最后把白起害死,又把自己的恩人推到战场上,也为他在政治上走下坡路埋下伏笔。

但他还是幸运的。他碰到了蔡泽,在蔡泽的建议下,辞去职务,告别官场,最终得以善终——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蔡泽觉得自己很牛,把范雎赶出权力核心,而且让范雎离开得老老实实,一点儿波折也没有。在范雎离开后,他接替了相位。哪知,他只干了几个月,就被迫下课。他这才知道,把丞相位子拿到手中,虽然难度很大,但仍然可为,要把这个位子保住却是难上加难。难怪范雎那么愿意向自己认输。

秦昭襄王也死了

虽然范雎自己走了,蔡泽又被秦昭襄王辞退,秦国短期内没有什么大的牛人,但秦国的强大地位已经确立。秦国继续向周边国家出兵。

这次秦国打的是魏国。

魏国此前虽然响应赵国的号召,与楚赵狠狠地合纵了一次,算是结成了自有合纵这个概念以来最大的胜利果实。可自那之后,这个合纵又给大家丢到了脑后,又在那里各干各的。秦国再向韩赵用兵时,大家又回归观众的位子,看着热闹,看着韩赵两国那个痛苦的表情,好像那个表情永远是人家的表情而不会移植到自己的脸上。

秦国一看,合纵这个对付秦国的唯一利器已经全面报废,心里超级爽。

秦昭襄王也跟他的祖先一样,虽然杀了商鞅,但仍然继续商鞅的政策不动摇。现在他虽然让范雎离开,但仍然抓住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毫不放松。范雎不是说过,对于秦国而言,目前最好欺负的就是魏国。前段时间因为跟赵国全力对决,跟魏国这边相安无事。现在觉得赵国不好拿下,那就回头来玩一把魏国吧。

秦昭襄王派大军伐魏,取得吴城。

这个成绩比起以往的战绩来,并不算什么——连个歼敌数量也没有公开,说明杀伤力太低,可效应却很大。

韩王看到魏国被打了,不但不敢去救魏国,反而心里害怕起来,跑到秦国那里面见秦昭襄王,以臣下之礼朝见了秦昭襄王。

魏王一看,韩国还没有被屠杀一个士兵,就向秦国臣服了,自己被打成这个样子,向秦国称臣也不算丢脸了。于是向秦王宣布,从此之后,“魏举国听令”。以后全体魏国广大干部群众,在魏王的带领下,坚持服从伟大光荣正确的秦昭襄王领导,秦王指向哪里,我们坚决奋不顾身地打向哪里,谁不服秦王的领导,我们坚决把他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秦昭襄王一看,那张老脸都笑歪了。

他现在在位已经五十三年,前四十年,他身强力壮时,几乎全把力气用在泡妞身上,一点儿不能为国家出力。他那时就想,估计这辈子自己只能死在泡妞的床上了,不会有什么别的作为了。哪知,现在居然取得这样优异的战绩:千年老店周王朝在自己的压迫之下,关门摘牌,宣布破产;接受了超级大国晋国三分之二遗产的韩魏两国在自己的面前,低下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