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长平之战(第6/10页)

秦国本来已经做好付出巨大代价的思想准备,哪知,就这样轻易地完胜了。

但完胜之后,白起又郁闷了起来。

他清点了一下投降过来的赵兵,整整有四十五万。

白起看着这四十五万大军,个个都已经给饥饿折磨得奄奄一息,疲劳不堪。他的眼前又浮现出上党被秦军攻克之时,军民都蜂拥向赵国撤离的情形,可见这些人对赵国还是很有感情的。现在这些赵国的士兵都高举白旗向自己投降,那是因为饿得没有办法了。只怕等他们一吃饱饭,便又放筷子抄起家伙跟自己拼命,那麻烦就大了。

赵兵的战斗力在当时是很有名的。

留下这些降卒,又怕日后生变;放回去,又等于放虎归山。

而且他们在这里一天,秦国就得养他们一天。四十五万成年男人,一天要消耗多少饭菜啊。

看来只有让他们消失。

白起一咬牙,做了一个让他足以遗臭万年的决定:坑杀全部赵国降卒。

一夜之间,四十五万士兵全部被秦军活埋。他们本想投降之后,保下一条性命。哪知,在屠夫面前,他们根本没有活路。

其实,在赵王任用赵括的那天起,就注定他们没有活路了。

白起当然没有全部杀死赵兵,他还是放了二百四十人回去。

当然,这二百四十人并不是他的朋友和亲戚,更不是因为他觉得这二百四十人很可爱,而是让这二百十四人回去告诉全体广大赵国人民,你们的四十五万子弟兵已经全部被活埋了。你们还敢跟秦国作对吗?

白起这次坑杀赵兵,绝对是屠杀史上空前绝后的大手笔。

这次坑杀降卒的意义有几个:

一是奠定了白起史上最牛屠夫的地位;

二是对赵国军民造成了重大的心理打击;

三是对秦国日后的统一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为白起这次手段太狠毒,太残酷无情,给秦军的名声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大家都以为,要是给秦军抓住,最后的下场就是活埋,无形当中激起了各国军民的同仇敌忾之心,大家都拼死与秦军作战,使得秦军一统天下的成本大了很多。

如果白起是一个政治家,他可能会像乐毅那样以政治的方式来处理这个事,效果可能会好一点儿。可是白起是一个军事家。作为军事家的白起从军以来,每一仗都打得十分完美。而屠杀战俘这件事,成了他永远洗不去的污点。

当然,在他大举屠刀之后,包括秦王和范雎在内的秦国高层,并没有谁认为白起做得不对——至少没有谁批评过这个常胜将军。

也许,他们也没有办法。也许秦国历来就是崇尚这种黩武的残暴思想。

长平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它是史上第一次极大规模的歼灭战,双方以举国之力毕其功于一役,前线参战人员共达一百万。

赵国的四十五万大军全部埋葬地下,秦国的部队也损失一半。

光从这个统计来看,此战的激烈程度也是十分令人震憾的。

赵括虽然十分菜鸟,但他并非贪生怕死之辈。他没有战略眼光,更参不透胜败之道,但他在冲锋陷阵之时,还是有一点儿水平的。否则,他的几次冲锋,也不会让秦军有这么大的损失。如果不是白起,也许秦军的损失还会更大。

但他不幸碰上了白起。

当然,不仅是他的不幸,更是赵国的不幸。

赵国不幸碰上了白起,更不幸碰上范雎和秦王,还不幸出了个缺乏大局观的赵王。自长平之战拉开大幕之后,秦国在范雎的筹划之下,每走一步都经过周密算计,而且秦昭襄王与范雎、白起配合默契,从没有过冲突。相反,赵王在重大决策上,不断地失误——即使有人提出正确的办法,他也要坚决否定。而赵国这时的牛人们居然都集体失声,硬是让赵王一个人在那里做着小儿科的决策,最后大败,那是情理之中。

当然,除了这些直接的因素之外,其他原因也存在。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虽然怕商鞅权力越来越大,最后车裂了这个改革的鼻祖,但仍然坚持他的改革政策。商鞅的变法不光将秦国打造成了军事第一强国,也促进了其经济基础建设的发展。而赵国自武灵王以来,虽然在军事改革方面,领先于其他国家,但别的成绩却一点儿没有取得,是典型的跛脚强国。长平之战的失败,并非简单的战场上的失败,重要的是综合国力比不过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