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长平之战(第5/10页)
到了这时,赵括也知道自己再这么蛮干下去,会被白起砍死的,于是也筑起营垒,坚守下来。然后派人狂奔回去请求援兵。
此时,秦王看到前线的双方已经全面接触,最后决战时刻已经到来。赵以举国之兵而来,浩浩荡荡几十万之众,赵括再怎么菜鸟,真的打起来,秦国的士兵也会大量消耗的。如果弄得不好,一战之后即使获得胜利,也是惨胜。惨胜之后,秦国的麻烦就大了。
因为,现在赵国虽然没有朋友,但他也没有多少敌人。秦国现在四周全是敌人——虽然现在几个国家都跟秦国签订了友好条约,可这些友好条约连秦国也不相信。那些国家与秦国签约,是因为怕秦国打他们;秦国跟他们签,是怕他们联合起来对付自己,这样的条约都是暂时的。
所以,范雎清醒地认识到,秦国只有在这次大战中大获全胜,胜得威武雄壮,让四周敌人一片胆寒,谈秦色变,这才不敢有别的想法。于是,他决定大规模地进行动员,大打一场人民战争,连秦王也要下基层开展征兵工作。
秦昭襄王亲自到河内一带,号召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拿起武器向长平前线狂奔,阻断赵国的粮道。
赵王这才知道,跟秦兵硬碰硬真的吃不消,觉得虞卿的办法才是王道,于是,急忙派人去向齐国和楚国求救。
齐国和楚国看到秦、赵两军对决,也怕秦国真的打败了赵兵,灭了赵国,这样对他们也很不利。可又下不了更大的决心,最后只是各派一支部队前来救援。
这时,赵括的营中已经开始缺粮,后勤部门天天跑到赵括那里报告,没有口粮了。
本来赵括军中也还有些粮草的,可都存放在原来的军营中,自己率军前来攻打秦军,粮草就全留在后方。此时粮草都已经落入秦兵的手里。他急忙向赵王报告:没有口粮了。
几十万部队的口粮,哪能一下就筹集到?
赵王急忙向齐国请求援助,请齐国再救济点军粮。
齐王一听,你们赵国也太没有道理了吧?我们派军队去救你们,还要给你们军粮?不给。
那个周子一看,这个齐王实在是太过短视了,急忙劝他说:“大王啊,你肯定比我更加了解唇亡齿寒的故事吧?现在赵国是挡在齐国前面的屏障啊。等秦国拿下赵国之后,齐国就会裸露在秦国的面前。所以,救赵其实就是救齐国自己。如果你不救齐,那将犯历史性的大错误。”
齐王仍然不听。
齐王这次的决定,终于使得赵兵最后的生机全部丧失,当然,齐国的生机也跟着丧失。
一个没有战略眼光的君主,确实是一个失败的君主。
此时的齐王和赵王,算是半斤八两,在关键时刻只顾自己的情绪,一点儿没有大局观。
秦王和范雎则加紧时机,全面动员,把部队源源输送到前线,给赵括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埋伏圈。
而此时,赵括军中缺粮已经有四十六天。
这四十六天他们都吃什么?
史书上说:皆内阴相杀食
全靠杀自己的战友来维持生存了。
赵括知道,再这样坚守下去,估计大半战友都变成食品被同伙吃下肚子了,那时再战,还有几个人能冲出去?于是,下令出击。他这时把部队分成五等分,连番向秦兵的营垒进攻,但都没有冲出重围。
在战争的初期阶段,秦军急于决战。现在却反过来,赵兵需要速战速决,要主动进行攻坚战。
有人做过预算,在冷兵器时代,攻坚战和防守战所需战斗人员之比是二比一。也就是说,攻坚的那一方人口数量应该是防守一方的两倍——当然,有时进攻方的人数也比防守方的人数少。但那是特殊情况。这种特殊情况一般是,进攻方的指挥官是天才军事指挥员,而防守方的最高军事统帅是超级菜鸟一个。
现在双方的情况是,赵兵的人口数量比秦兵的少,而白起是千年一遇的将才。赵括呢?纸上谈兵故事的主人公。双方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最后,赵括绝望了,选出最精锐的部队组织成敢死队,亲自带领他们向秦军发起最猛烈的进攻。
结果是,亲自上前线的赵括被一支来历不明的箭射中。纸上谈兵的主角就这样死掉了。
赵括死后,赵兵立刻陷入极大的恐慌之中,最后集体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