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另一个秦嬴的崛起(第4/17页)
于是,作为韩赵魏势力的代表人物,他没有直接面对士氏,进行权力争斗,而是老老实实地退下来,在自己的封地里进行改革,打造一块坚固的根据地。
首先,他大量网罗人才,一下就把董安于、尹铎、傅便、邮无恤、史黯、窦锜等人收到自己的帐下,为他卖命。然后打造自己的国际形象,跟很多国际名人交住。
当然,光做这些形象工程还是没有多大作用的。还得开发一些惠民政策,让老百姓也拥护你。
当时,六卿斗得你死我活,但都还注重民间力量,知道民心是可用的,因此老早就在自己的封地里实行土地改革。当时仗量田地可不像现在这样,一亩等于多少平方米,用的是国际标准的尺子。那时的测量器是脚步,百步为亩。六卿为了拉拢民心,早先时候就突破了这个仗量规则,要一百零几步为一亩。范氏、中行氏、智氏比较自私,派出的测量员却都是矮子,不但步子迈得短,而且数量也没有突破几步。魏氏和韩氏又比他们大方一点。赵鞅却规定,在他那里亩制是:以一百廿步为宽,以二百四十步为长,大大超过了另外五家。
于是,赵地民心大悦——不悦才怪。
更要命的是,其他五家都还让老百姓交农业税,赵鞅干脆来个“公无税焉”。呵呵,当前些年,我们取消农业税时,大家高兴得见面就笑。哪知,三千年前的赵鞅就曾经取消过农业税啊。
这事传到大军事家孙武的耳朵里,大军事家赞不绝口:晋国归焉。
赵鞅玩政治有一套,在战场上也很牛。
赵鞅是晋国赵氏家族的最高领导人。当时,赵氏的根据地不但在晋阳赵鞅的封地那里,而且还有一个宗支在邯郸,称邯郸赵氏。当时邯郸赵氏的第一人叫赵胜,是那个赵旃的后代。此时与赵鞅的亲戚关系已经很远了,再加上又娶了中行氏为妻。中行氏是士鞅那一派的。如此一来,邯郸赵氏反而离中行氏更近。
赵鞅这时虽然韬光养晦,但肯定不愿别人在自己的地盘里来个颜色革命,最后使邯郸赵氏成为自己的敌人。此时,赵胜已死,赵胜的儿子当了邯郸赵氏的一把手。赵鞅决定把邯郸的五百户迁到晋阳,让邯郸赵氏从地域上变成晋阳赵氏。他请赵午过来商量。
赵午说:“我没有意见。但得回去跟大家勾通一下。”
他把这个意见传达了。大家不同意。
赵午说:“不同意得有个理由啊。”
天下别的东西不好找,但理由是最容易找的。就说是现在齐国正对咱们虎视眈眈,咱们正需要人力啊。所以不能把这五百户移民。
赵午觉得这个理由很充分,连夜跑回去向赵鞅说明。
赵鞅是什么人?不用开动脑筋就知道这是在忽悠他,当场大怒起来,再次把他刚果的一面展现出来,手一挥,刀斧手冲出,把赵午来个斩立决。
这一刀下去,后果很严重。
邯郸赵氏听说赵午的脑袋给砍了,群情大哗,立马搞成个声势浩大的群体事件。
此时,士鞅已死,轮到荀跞当老大,赵鞅晋升二把手。
荀跞虽然跟赵氏不合,但荀跞历来低调,这就让赵鞅得以松了一口气。他再次展现出那个果断的性格,决定武装搞定邯郸群体事件。
公元前497年的夏天,赵鞅命上军司马籍秦带兵攻打邯郸。他原本以为,邯郸赵氏没有什么势力,籍秦一去,就可以把那一干不明真相的群众搞定,然后抓到那几个闹事的挑头人,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他光乐观地看着这个前景,却彻底忘记了籍秦的背景。这哥们儿也是晋国宗室之后,跟荀氏向来走得很近。后来,荀氏化分为智氏和中行氏,他又坚定地站在中行氏的立场上。中行氏与范氏即士氏历来保持着高度一致的传统友谊。而他长期以来又赵鞅的部下。于是,这个籍秦就成了中行氏安插于赵鞅身边的卧底,天天免费给中行氏提供赵鞅的情报。
赵鞅却一点儿不知道,仍然把他当自己忠诚的部下,派他带兵去帮自己打仗。
籍秦接到命令之后,在第一时间里并没有跑到部队那里传达,而是连夜告诉了中行氏。此时,中行氏的老大是荀寅,而范氏的老大是士鞅的儿子士吉射。这两个哥们儿接到情报后,立即开了个短会,会议在很短时间内就达成一致,等赵鞅跟邯郸赵氏死磕的时候,派兵从背后猛踢赵鞅一脚,不把赵鞅搞死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