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另一个秦嬴的崛起(第3/17页)
姬贵一听,立刻转过脸来跟籍谈理论,说中央王朝给晋国的东西多了去,比如密须的名鼓以及大辂车,阙巩的铠甲,襄王所赐的大辂、戎辂之车,斧钺、黑黍酿造的香酒,红色的弓、勇士,等等,你们的文公全部接收过去了。你怎么说没有给过你们?再来说说你的祖先吧。你们家族本来是帮晋国管理典籍的,所以你们才叫籍氏。管理典籍的都健忘到这个地步,你还在这里乱叫,算是有种了。
籍谈一听,这才知道,有时是不能乱多嘴的。
最后,姬贵说了一句: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这就是那个著名的成语“数典忘祖”的原版。
姬贵虽然创造了一个成语,显得很有文化。可他再怎么有文化,也挽救不了周朝的命运,连王朝的财政也挽救不了。最后,他也在贫困中死去。
周景王生在一个低迷的年代,注定他死得也很窝囊。他死后,他的儿子们乱成一团。他任命的接班人姬猛即位,不几天就给人家砍了,然后第二个儿子上位,就是周敬王。可是其他王子仍然大闹。
韩起决定派兵为周王朝靖难。仍然派荀跞出马,副手是赵鞅。
荀跞虽然智商很高,但做人比较低调,城府极深,所以很能容纳赵鞅。只是这场靖难之仗不是那么容易搞定。他停停打打,硬是搞了几年,搞得他自己都累了困了,乱子仍然没有消停的势头。
国际社会对这事的看法很大,觉得晋国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么一个小乱子,居然打了这么多年,都打成长烂尾工程了,一点儿霸气也没有表现出来。韩起也急了起来,跟第二把手士锜开了个会,说再这样下去,咱们晋国的脸面都要变成狗脸了。在六卿这个集体里,士家与韩家合作得并不紧密。可到了这个时候,士锜还是不敢投韩起的反对票的。于是,韩起决定,召开诸侯大会来解决这个事。士锜同意。
那派谁去呢?
韩起说,赵鞅吧。
士锜一听,心想他能吗?但他不说。呵呵,那就让他出丑吧。他丢脸跟老子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啊。
于是,韩起派赵鞅当晋国全权代表,出使周王朝,主持这次诸侯大会。
这时是公元前517年,赵鞅上任三年,从年纪上看,还属于愤青阶段。但他的表现却一点儿不愤青,而是冷静得很。他跟随荀跞三年,本来并不复杂的战争,硬是玩了三年,复杂得像一团乱麻。在整理这团乱麻时,他学会了冷静,更学会了刚毅果断的工作作风。
当时,参加大会的还有很多小国:鲁、宋、卫、郑、曹、邾、滕、薛等国。
会议的地点:黄父。
会议的主题是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力挺敬爱的周敬王,给他粮食,让其回到首都。谁要是不给粮食,谁就是反动派,谁要是不保卫他,咱们就打倒谁。大家想不到赵鞅的主旨发言,居然这么严厉。赵鞅还真像个大政治家。
他问大家:反对的请举手。
宋国的代表乐大心说,我们到这里来,是大王的客人,他应该招待咱们才对,凭什么还要送给他粮食?我不送。
赵鞅的副手立刻严厉地对他批判了一把,把他批判得一点儿脸面都没有。其他人谁也不敢说什么了。
第二年,这个动乱就彻底平定了。
平定了这个动乱,对周王朝来说,真的没有什么很大的意义,但对于赵鞅而言,意义实在太重大了。荀跞折腾了三年没有搞下来的事,他一年就全部搞定。
这次大会,史称“黄父会盟”。
董安于的预见
韩起的具体出生时间,没有记载,但可以知道的是,这位老爷子的寿命很长。他是韩厥的儿子。其他六卿都换了几代人,他仍然占着位子没有死掉。他的长寿对赵鞅有着巨大的作用。但他再怎么身体健康,再怎么长寿,他也是人,是人都必定死掉。公元前514年,晋国这位久经考验的领导人终于死去。
按照论资排辈的上位规则,魏舒接过韩起的班。
魏舒就没有韩起老人家的运气了,才当家作主几年,就在一场意外中死去。
于是,士鞅登上历史舞台。士鞅不是什么好鸟,又贪又阴险,对曾经跟他有矛盾的魏家给予大力打击。
赵鞅这时也已经变得成熟,知道韩起、魏舒一死,他们这一派的力量已经变弱了。他躲在一旁,进行了一番总结,知道韩家和魏家的老大一完,势力就跟着疲软,主要是手下人才不多,也没有拉拢到足够的民心,全靠一人之力,等这个强势牛人一死,整个这一派就一口气沉底,要恢复元气,至少得等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