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乱成一锅粥(第4/9页)

晋国仍然觉得不满足,大军浩浩荡荡地通过郑国的土地,直接进入楚国的领土焦、夷以及陈国的境内。

晋国这时确实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韩老人家在前头牛哄哄地让在大军横冲直闯,不分国界地到2处跑,晋悼公和卫献公则带着另一支部队在戚地那里,做前方部队的后援。

楚国这才知道,以前想占这个便宜,实在是脑子进水运转出来的。这时看到郑国不断地向自己呼救,如不出兵,恐怕以后连个盟国也没有了——现在楚国的市场本来已经十分有限,要是郑国再被晋国玩完,成为晋国的一部分,楚国以后就更加动弹不得,因此,不管怎么样,也得先救一下郑国。

楚国并没有直接派着大军杀到郑国那里,而是再拿宋国来欺负一下。这时,郑国也派部队夹击宋国,取得了一个成果——夺取宋的犬丘。

郑成公觉得很爽。可他的爽还没有退下来,他那个身体就被重病打垮。

在他病得很重的时候,他的得力助手子驷对他说:“老大,现在咱们郑国有点儿吃不消了,还是改变立场吧。”

郑成公却坚决反对:“楚共王以前为了咱们郑国,连眼睛都给人家射瞎了。咱没有理由背叛他啊。”这哥们儿还真够意思。

子驷也够意思。

郑成公说完这句很够意思的话后就死掉了。子罕和子驷就成了郑国的实际领导人。

大家这时都已经觉得这个苦真的不能再吃下去了,都纷纷向新的最高层提出,还是脱楚入晋好啊。好多少倍?至少好五倍。

可子驷反对,他反对不是为他自己反对的,而是帮那个已经死去的郑成公反对的。大家见状也没有办法了。

郑国那些大夫没有办法,但晋国却有办法得很。

按照韩厥同志当初提出的战略要求,就是通过救宋来把这个国际事务不断地做强做大,通过跟楚国和郑国的摩擦来再一次把诸侯集中起来,把霸主的大旗举得更高。他们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想把哪个国家彻底打倒。所以,在把国际事态的规模搅大了之后,虽然部队不断地紧逼着郑楚两国,但那双眼睛却死死地看住诸侯国,看看他们对自己的态度。

这时,晋国的前线指挥官荀锜召开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如何把郑国长期有效地控制住,如何削弱楚国的力量,免得这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再次挑起事端。鲁国的仲孙蔑建议,在虎牢关上进行一次基础设施大会战,建造一座城,然后在那里驻扎国际维和部队,长期监控郑国,防止郑国再倒向楚国。那个巫臣——你还记得吧?就是那个带着夏姬私奔的家伙——提出个战略性的建议:“楚国哪次都敢于向中原文明国家叫板,是因为他们后方太稳定。所以,咱们应该在他们的后方打主意。吴国就在他们的后方。咱们最好派人过去,跟吴国取得联系,叫他们无聊的时候不断地骚扰楚国,让他们烦死。这样一来,楚国就没有能力过来帮郑国了。郑国还敢采取那个骑墙政策吗?”

这哥们儿不但拐美女有一套,而且玩楚国也有办法。

晋国老大哥统统同意两人的建议。先派人跑到吴国那里,叫吴国按照这个要求办事。于是,吴国又开始被推向前台。

至于虎牢关的建设,晋国老大虽然表示同意,但那个荀锜却说:“虎牢关肯定要建设。可现在盘点了一下到会人数。还缺几个国家的人啊。我现在虽然担心郑国,但更担心那几个没来开会的诸侯。”

大家一看,果然还有齐国没有来开会,也没有请假,到底是什么意思?

荀锜的这个“到底是什么意思”的话传到齐国高层的耳朵里,齐国慌了,马上派他们的大夫崔武子过来,表示同意大家的所有意见。

荀锜这才下令建设虎牢关,号召各个诸侯国没有钱也要出钱,没有人也要出人——终于把霸主大旗举得更高了。

吴国又崛起

吴国虽然也是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叫太伯。他的老爸就是著名的周太王。当时周太王生有三个儿子,一个就是这个太伯,一个叫仲雍,一个叫季历。按照历史惯例,太伯应该是太王的继承人。可因为季历生的那个叫姬昌的儿子,实在太有才了。周太王觉得只有让姬昌来当这个国家元首,周国才有兴旺发达的日子。为了让姬昌成为第一把手,周太王就让小儿子季历当了接班人,就是周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