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第51/66页)
夏军大营顿时一片骚乱,瞬时之间,有五六千骑兵从大营中冲出,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朝着那四人杀奔而来。
来到夏军大营前挑衅的,正是李世民本人;他的身边,也确实只有三个随从;在夏军凶猛的出击后,李世民的其中两位随从顿时吓傻了眼,他们实在搞不明白,老大这是吃了什么药,为啥要跑到人家地盘去招惹人家——人家一人一口唾沫,不就能把咱四个人给淹死了么?
李世民看出了他们的担心,命令道:“你们两个先走,我和尉迟敬德殿后。”那俩走没走,现在我们不知道了,但是,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倒确实是承担了殿后的任务,看到夏军追来,他们反而放松了缰绳,缓缓前行。夏军不断逼近,此时,李世民搭弓射箭,弦响之处,箭无虚发。
李世民每射杀一人,夏军就会稍稍的停止,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又会疯狂的往前追,如此再三,李世民已是前后射杀了数人。一旁的尉迟敬德,手握长矛,等对手追近后,便左右冲突,如入无人之境,瞬间就击杀十数人。
在李世民和尉迟敬德的威慑下,夏军的追兵居然慌了神——看到对手主将就在眼前,而且两人两骑,一举生擒似乎易如反掌;但是,就是这两人,一个擅长远战,一个擅长肉搏,这么多人,居然没人能够接近……
看着夏军想追又不敢追的样儿,李世民却骑着马慢慢徘徊,徐徐后退,看着不紧不慢,一副不把夏军放在眼里的架势。夏军终于怒了——不争馒头争口气,让人如此鄙视,岂不堕了夏军常胜的威名!追!必须追!
然后,夏军终于发现情况不对了——路旁两边,突有伏兵四出,通通是黑衣黑甲,当先三人,乃是徐世绩、秦叔宝和程知节!唐军一路掩袭,夏军溃不成军,于是唐军一战而杀三百人,生擒殷秋、石瓒二将。
当然,李世民的挑衅,李世民的引诱,路旁的伏兵,这都是李世民早就安排好了的——抵达虎牢次日,李世民就率精兵五百出虎牢关,东进三十里,在路旁埋下了伏兵。当然,李世民带着四个人就去夏军大营挑衅,也是有人表示过反对的,但是李世民信心十足,他对着尉迟敬德表示,我有弓箭,你有长矛,对手纵有百万,能奈我何?他甚至还说,“贼见我而还,上策也”!
当然,李世民清楚的很——“贼”是不可能“见他而还”的;他的挑衅,他的引诱,一定可以让夏军乖乖入彀的;他的伏兵,一定可以派上用场的,此战也一定可胜;原因无他,窦建德夏军新胜孟海公,“将骄而卒惰”!
因为“将骄”,所以,夏军一定无法忍耐李世民的挑逗,一定会大肆追击;又因为“卒惰”,所以,此战唐军必胜无疑!
李世民这一招,就是传说中的“下马威”。
此战后,李世民给窦建德写了封信,表示:
赵魏地区(河南省南部和河南省东北部)本是大唐版图(此前确实是在徐世绩和李圆通的控制范围下,后来窦建德南征,夺取了此地),却被你夺取。只因为淮安王(李圆通)受到了你的礼遇,而又送回同安公主,大唐才对你赤诚相待,解除了冤仇。如今,王世充跟你结盟,此公是个反复无信之人,又“亡在旦夕”,却用花言巧语前来诱骗于你。而今,你有三军之众,却仰人鼻息,有千金之重,却徒自浪费,我深为你所不取。如今,我和你的先锋相遇,已将其摧毁,你们两家的使节,不能互通音信,岂不惭愧?如今,我已经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希望你能接受我的善意。如果你不能回复我的善意,恐怕你会追悔莫及。
当然,李世民写这封信的目的,必然不是指望窦建德能够立即撤退——人家率领数十万大军远来,前锋刚一接触,吃了个小小的败仗,就马上想着开溜,显然也是不可能的;他的目的,乃是动摇窦建德的军心。
窦建德援郑,虽说是唇亡齿寒,但是,更多是雷锋行为——毕竟,窦建德跟唐朝此前关系并不坏;毕竟,王世充这小子确实不是东西;毕竟,为了当雷锋,也犯不上赔上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