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第50/66页)

最后,李世民分析了这场战役的重大意义——一举两克,在此行矣。而如果我们不抢先攻取虎牢,让窦建德占了先,我们就很被动,那些刚刚归附我们的城池,随时存在再度反水的可能,要守起来,就困难了。而且,如果让他们两军合一,“其势必强”,对方又哪会“疲敝”呢?

唐军内部的大辩论,说到底,就是对唐、郑、夏三方的态势有不同的判断,那么,到底谁的判断更准呢?我认为,是李世民。

王世充那边儿,李世民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根本不需要打,他自己就崩溃。王世充的城池是很坚固,要强攻确实很难,但是,为啥一定要强攻呢?要击败对手,未必都需要霸王硬上弓嘛。

窦建德那边,李世民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将骄卒惰”。

“将骄卒惰”这个说法,历史上其实有过先例。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反秦起义风起云涌,项梁项羽叔侄带着楚军猛龙过江,进入了反秦的主战场。有一度,项梁在跟秦军主将章邯的较量中占得了一些优势,在接连几个胜仗之后,项梁就有些得意了。

当时,谋士宋义同志,就对此忧心忡忡,还给项梁提意见,要他保持警惕,他是这么说的:“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

宋义认为,楚军出现了“将骄卒惰”的情况,这不好,这是“败征”。但是,悲催的是,项梁根本听不进宋义的劝谏,非但听不进,还把他打发去了齐国。

宋义同志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碰到了齐国的使者高陵君,然后,他大胆的做了一个预言:“臣论武信君(笔者注:即项梁)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意思是说,项梁死定了,你慢点走呢,或许能躲过一劫,你要是走的太快,搞不好惹火上身,要倒大霉哦。

高陵君当时也是将信将疑,但是,当他好歹抵达楚国后,他惊讶的发现,宋义的预言成真了——项梁同志,因为过于轻敌,被章邯衔枚夜袭击败,当即阵亡。

高陵君当时真是认为宋义是活神仙了,对着楚怀王(秦末起义军的名义老大,亚父范增主张拥立)大夸而特夸,最后,宋义就被任命为救援巨鹿的主将,还得了个非常拉风的封号——卿子冠军。

跟当年的项梁相似,如今的窦建德也是新胜,他会不会有“将骄卒惰”的问题呢?只能说,可能性是存在的。

而唐军自己,其实,李世民和薛收都说得很明白,关键问题,其实不在于唐军有没有“兵老师疲”,有没有士气;关键问题在于,唐军根本退不得,一旦他们退却,让窦建德和王世充联军一处,局势就立即难以控制了。既然是退不得,那也就只能死马当活马医,鼓足气力,最后一搏了。

李世民做出了决定,他不想撤,既不想撤围洛阳,又不想躲避夏军,他就是要堂堂正正的,分兵两处,分而拒之。

而后,李世民做出了安排——屈突通留在洛阳城外,协助齐王李元吉,围困王世充;李世民自己则率精锐部队三千五百人,东进虎牢。

这日正午,李世民率军开拔,经过北邙山,抵达河阳,直向巩县进发。洛阳城楼上视察军情的王世充,也看到了李世民的动向,但是,他也不清楚李世民此举意欲为何,稳妥起见,他没有派兵追击。

三月二十五日,李世民进入虎牢关。

唐军与夏军的战争,至此一触即发。战况会如何发展呢?这就需要考验李世民的判断了——窦建德夏军,果然“将骄卒惰”了么?

英雄悲歌之窦建德Ⅴ——机会成本

三月二十六日,夏军大营外三里,夏军的侦察兵正在紧张的观察周边的局势,突然间,远远的,有四个人骑着马朝这里逼近。

夏军将士顿时紧张起来——难不成是敌军来侦查军情的?就在他们狐疑未定之时,四人中有人对他们高声喊话:“你们主帅窦建德呢?我是秦王李世民!”说毕,此人突然射出一箭,而且当即命中夏军一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