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第40/66页)
程知节和秦琼,只是叛将中的代表,还有一些人,做的没有他们那么过头,但同样开了小差——在这场战事中,还有李君羡和田留安,因为类似的缘故,前去投奔了李世民。当然,李世民同样对他们加以厚待。
除此而外,陟州(河南省武陟县)刺史李育德的老哥李厚德(因为老弟李德归附唐王朝,李厚德被打入了殷州监狱)成功越狱,跟守将赵君颖一起驱逐了殷州刺史段大师,然后归降唐王朝。
闰二月二十三,李育德攻破河内郡(河南省沁阳市)境内村落堡寨三十一处。
王世充对接连不断的叛乱,也只是疲于应付。在两天后,王世充派侄子王君廓攻打陟州,为李育德所败,伤亡千余人。直到闰二月二十七,由于李厚德父母患病,他回家探望,让老弟李育德驻守殷州,王世充才出了一口恶气,攻破了城池,还击杀了李育德兄弟三人。
这些人的叛逃,都发生在王世充称帝之前,当然,称帝之后,情况一如既往:
公元619年七月,王世充命罗士信攻击谷州,结果,一如当日的程知节和秦琼,罗士信干脆利落的带着他的一千余部众,投奔了唐王朝。
跟程知节和秦琼一样,王世充待罗士信不薄,还跟他同吃同住,最初,罗士信也是深感厚意的;但是,很快罗士信就发现情况不对,原因是,李密的叛将邴元真在投降王世充之后,王世充给予的待遇,跟对罗士信一模一样……
罗士信最初是张须陀的部将,张须陀战死后,他投入李密麾下,后来,在一次战事中,罗士信被王世充俘虏,成了王世充的部将。
罗士信是个猛将,为人也非常高傲,他看不起邴元真——任何方面都是;所以,对于邴元真这样的货色,居然得到了王世充的厚遇,而且是跟他一样的厚遇,罗士信感到十分耻辱。
罗士信有匹骏马,被王世充的侄子王道询看上,当时王道询就向其讨要,罗士信当然不愿给,但是,不久后,王世充居然强迫罗士信交出了那匹马。
这两件事之后,罗士信看透了王世充,他看到了王世充的“假”,也看到了自己一面晦暗的前途,所以,他也下定了投奔唐王朝的决心。
一如既往的,当听到罗士信这样的当世勇将投奔,李渊很高兴,派使者迎接慰劳,赏赐绸缎两万匹,并立即供应他所需的粮食,并任其为陕州道行军总管。
当然,以上所列,不过是逃亡将领中名气较大的,那些名气较小的也没有闲着,在王世充成立郑政权之后,各州各县投奔唐政府的,就每天都在发生……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恐怕,这就是如今王世充的心境。
怎么办呢?王世充也没什么好办法可想,他用了个很烂的办法——杀。
怎么杀呢?王世充规定,一个人逃亡,全家老小一律砍头;不想死的怎么办?允许告密——只要有人勇于大义灭亲,他就可以免除一死。同时,五家连保,如果有一户已经逃亡,其他四家却一无所知,四邻一并处斩。
这个办法当然很烂,因为,这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王世充杀的人越多,逃亡的人也就越多,而逃亡的人越多,王世充杀的人也就越多……
当统治者开始屠杀其所统治的民众时,他的末日就即将来临了。
王世充有所醒悟了,光靠杀人,似乎没办法阻止部众逃亡,但是,除此而外,他也没有任何更好的办法,最后,他只能限制出城的人员,到了后来,甚至出城砍柴的人员数量,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进行封闭式管理,又造成了一个更严重的后果——粮食危机。
彼时的洛阳,已经成为了人间地狱:世充屯兵不散,仓粟日尽,城中人相食。或握土置瓮中,用水淘汰,沙石沉下,取其上浮泥,投以米屑,作饼饵而食之,人皆体肿而脚弱,枕倚于道路。
“人相食”,“吃浮土”,这就是王世充统治下的洛阳!
这是东都第二次遭遇粮食危机,但是,情形截然不同——第一次粮食危机,是因为李密的围城;而第二次粮食危机,则是因为王世充的闭城。第一次粮食危机时,东都仍有许多人愿意坚守,而第二次粮食危机时,东都已经人人思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