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第38/66页)

没错,截至目前为止,王世充的地盘也就是东都洛阳周围那一亩三分地,而且,还没有能完全搞定;他目前所取得唯一值得称道的军事成就,就是击败李密,就这,还是在屡战屡败之后取得的;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然后王世充就连熊州和谷州都搞不定,而且,非但搞不定,还没信心搞定……

依靠着这样的根基,就想登基称帝,如李世英所说,确实难以持久。

当然咯,王世充终究也没有鸟李世英,他一面称赞李世英说得对,另一面,却忙着安排手下去逼宫,过不多久,他就受九锡之礼了……

王世充对待李世英的方式,是非常典型的“王世充风格”。所谓“王世充风格”,简单说,就是嘴上一套,面上一套,背地里又是一套,心里还想着另一套;王世充待人接物的方式,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假。

于郑政权而言,地盘狭小,军力不振,这还都是小问题,毕竟地盘和军力,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慢慢发展起来,隋末群豪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过来的;真正的大问题,乃是人心不齐。

导致人心不齐的因素,就是那一个字——假。

王世充在篡位之前,是东都政府的太尉,为了给篡位做准备,他将所有东都内外的知名人士,都任命为太尉府的属官。其后,太尉府就成为了东都政府的权力中心,王世充乃大权在握。为了进一步招揽人才,收拢人心,王世充在太尉府门前竖了三块门牌,内容如下:

一、征求有知识有见解有能力,可堪大任的人才;

二、征求有勇气有智谋,可以冲锋陷阵的人;

三、征求身受冤屈,但告天无门、告地无路的人。

这三个门牌一立,太尉府顿时热闹了起来,每日里门庭若市,各种呈献计谋的、诉说冤屈的,一天就有好几百个。而王世充呢,倒也不闲着,很是把事儿当事儿,只要有人求见,他一概不推辞,有一个见一个;见到之后,王世充就是满面笑容,言辞谦逊,对这些失意人士宽言抚慰。

好人吧?最初的时候,那些有幸见到王世充的人,都认为他是好人,都认为他礼贤下士,关心民众。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因为王世充所做的到此为止,给他提建议的,他并没有实际采纳,而跟他诉说冤屈的,他也没有为其平冤昭雪。王世充从头到尾所做的,就是接见这些人,不断的接见这些人。

事实上,这就是王世充对待别人的方式,他不轻视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在他府里洒水扫路端茶递水的,但与之同时,他也从不会跟任何一个人深入交心,以诚相待。跟他接触不深的人,会觉得这是好人,但是,跟他接触深了之后,所有人都会发现,“好人”只是王世充的一层皮,仅此而已。

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王世充的话,那就是——影帝。杨广曾经也是影帝,但是,那并不是他的本性;而王世充的区别在于,影帝,就是他的本性。

杨广在当了皇帝之后,就不想再演下去了,果断摘掉了自己的面具,但是,王世充在篡位之初,也并没有怎么改变,依然还是那副假假的脸孔。

王世充依然走亲民路线,虽然当了皇帝,但并没有因此就深宫独处,相反,他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随时都有可能在某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洛阳的市民,只要在某个固定街道等上一个礼拜,可能就会见到王世充本人。

王世充也不在乎皇帝的仪仗,不搞《礼记》上那套繁文缛节,他出行的时候,很可能就是穿着便服,骑着马;当他经过某处时,他也不需要戒严净街,人民看到他时,只需要远远的躲开,回避即可。

王世充把这种随性的出行,当成了笼络人心的宣传方式,他常牵着缰绳,缓缓步行,对着周边的民众宣传他的政治理念。

当然,王世充的宣传语调,一如既往的,还是那两个字——亲民:“从前,皇帝居住于深宫九重之中,无法了解下情。我王世充,并不是贪图皇帝的名号,我所想做的,乃是拯救黎民苍生于水火。我这个皇帝,就像一州的刺史一样,亲自处理日常事务,凡事都跟士大夫商议而定。我害怕各位受门禁阻拦,所以在门外设立座位,听取报告,各位有何意见,自当从实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