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第17/66页)
在这两派意见的交锋中,主张“凶”的,占了七八成,李密虽然最初更赞赏裴仁基,但众意难违,加之自己也心存侥幸,还是选择了第二种战法。
裴仁基对此极为不忿,苦争未果后,用剑击地,悲叹道:“公后必悔之!”
李密到底会不会后悔呢?答案是——会;原因是——历史屡次证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稳”还是“凶”,其关键的核心,在于正面交锋,到底谁更占优势。
激进派认为,是瓦岗军优势,因为很简单,人多,而且打过的胜仗多。这种看法,当然是肤浅的,因为,人多未必足恃,而屡胜也未必可全胜。
人多未必足恃,是因为,部队之间交锋,最重要的是一个字——势。
历史上很多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就是因为占据了“势”。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井陉之战,都是个中经典。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强调的就是这个“势”。
一般来说,输不起的一方,没有退路的一方,占据着“势”;因为,唯有获胜,他们才有一线生机,在此情况下,所有人都会激发出全部的潜能,其爆发出的战斗力,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项羽的巨鹿之战,就是将这种没有退路的“势”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史记》生动的描述了当时各方诸侯观战的情况:当是时,楚兵(楚军就是项羽的部队)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没有退路的“势”可以让部队的战斗力,发挥到连旁观者都心惊胆寒的地步,在这样的情形下,人多亦或是人少,已经成了次要的因素了。
其实,李密本人已经很好的分析了这个“势”,他认为,王世充的部队,有三个不可挡——兵仗精锐,一也;决计深入,二也;食尽求战,三也。比之瓦岗军,王世充的部队没有退路,所以人数虽少,但却难以抵挡。
然而,很可惜,因为那一点点侥幸心理,李密将自己的准确分析抛到了脑后。
而屡胜未必可全胜,是因为另一个词——哀兵必胜。
失败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王世充本人也是一世枭雄,能耐虽不如李密,但也相去不远;这样的人物,在屡次的交战失败中,已经汲取了大量的有益经验,此番作战,也必然是有备而来,这一点,从他的宣传手法,就可见一斑。
所谓“哀兵必胜”,就因为屡次失败之后,他们对对手的了解,远甚于对手对他们的了解;他们能够准确的摆正自己的位置,以低姿态的方式去跟对手较量,而对手,却在屡战屡胜之后,失去了平常心,开始低估对手。
以此二点而言,正面交锋,没有退路而又哀兵必胜的王世充,已然占据上风。因而,如裴仁基所说,李密会后悔的。
然而,裴仁基的话还是轻了,因为,他还是将此战当成了此前多次例行公事般的王世充和李密的作战,所以,他认定李密会“悔”,但是,他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李密“悔不起”。
在前线将领争成一团时,后方的文官们,也并没有闲着。
当时在李密军中当书记的魏征就对着郑颋表示:“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多死,战士心怠,此二者难以应敌。且世充乏食,志在死战,难与争锋,未若深沟高垒以拒之,不过旬月,世充粮尽,必自退,追而击之,蔑不胜矣。”
此魏征就是彼魏征,就是后来成为李世民那面镜子的魏征。
魏征就准确的判断到了局势,他看出了王世充的没有退路,看出了他的部队所拥有的势,看到了王世充部队的难与之正面交锋;当然,除此而外,他还提到了另一个问题——瓦岗军精锐多死的问题。因而,魏征认为,必须以稳为主,坚壁固守,打消耗战持久战,坐等王世充粮草用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