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35/74页)

杨广抵达汜水后,奉信郎王爱仁又上表请求返还西京,结果杨广将其斩首,随后不管不顾的继续前行。

到梁郡后,有人拦了御驾,上书劝谏:“陛下若遂幸江都,天下非陛下之有!”杨广的反应一如既往——斩!

……

一句话,朕意已决,有敢上书切谏者,立斩不赦。

于是,尽管大臣们几乎没几个愿意去的,

朝臣皆不欲行,说明他们也明白,这个时候做这种选择,与自杀无异,只是不敢再说而已。于是,为什么巡行江都会让杨广万劫不复呢?

其实,问题需要分两方面来看,一是离开长安,二是巡行江都。

长安或者说关中有多重要?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历史就知道了。

东周春秋战国长达五百余年,先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最终统一天下的却是秦国。秦国为什么获胜?原因很多,但最关键一条,是因为他们占据关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其他因素,人才啊,治政啊,军事啊之类的,在五百年的时间里总是在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总有一段时间,某个国家做的好一些,而其他一些国家做的坏一些,但是,一段时间的好,一段时间的坏,却不能根本性打破战略平衡,这也是这段分裂期长达五百年之久的关键原因。什么东西是不会因为时间变化的呢?只有一条,地理条件。

因此,在东周列国时代,真正决定了大一统结局的,是地理条件。关中的地理条件优越在什么地方呢?四个字,易守难攻;两个字——稳固。这个优越性,如果说在短时间内无法体现出威力的话,那么,在五百年的时间里,就足以让秦国这个后方最稳固的诸侯国积累起足够的优势,最终一统天下。

秦朝历经两代而亡,接下来进行的是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简单说,就是刘邦不停的在输,每次都输得只剩几人几骑仓惶亡命;而项羽不停的在赢,每次都把刘邦弄得东奔西逃狼狈不堪。然而,奇妙的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不停在输的刘邦打败了不停在赢的项羽,以至于项羽临死的时候,都非常的想不通,为什么他这么能战,却要输给刘邦,他大喊:“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后人分析楚汉之争的胜负,多是从领导人的个人素质着手的,连刘邦本人也是如此,他称帝后,跟大功臣们谈论他之所以赢项羽之所以输时,就谈到了用人的问题,他说萧何、张良和韩信都是当世人杰,能为他所用,而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这是他能赢的关键。

但是要我说的话,刘邦说的诚然不错,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占据了关中。在楚汉之争胶着于荥阳时,刘邦的大后方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骚扰,而项羽的大后方彭城,却面临着彭越神出鬼没的窜扰,正因为这一点,刘邦能够屡败屡战,屡屡东山再起,而项羽则赢得起,输不起。

以后我们还会发现,唐朝李渊李世民父子之所以能在隋末群豪中脱颖而出,最关键的原因,也是他们先下手为强,占据了关中。

秦国在东周列国中脱颖而出,刘邦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战胜项羽,李渊李世民削平隋末群雄,这些都表明了关中在“争胜”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当日杨玄感叛乱时,李密在他的中策里就谈论到了“如果要打持久战,必须先取关中”的看法。实际上,关中的意义,远非“争胜”而已,还有“避败”的效果。

关中为什么能避败呢?道理很简单,它背靠的是陇蜀,就算你保不住关中,起码也有背后的陇蜀可做战略后方,你永远会有后路。

关中的“避败”作用,在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黄巢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流寇,这个最牛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一是活动范围大,先后两渡黄河、四渡长江;二是坚持时间长,足足坚持了十年时间;但最重要一条,还是他攻入了唐朝的政治中心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

然而,牛逼霸道如此的黄巢,最终还是不免失败的结局,为什么呢?是因为对手太强吗?当然不是,黄巢的对手,是唐僖宗,而唐僖宗的能耐,从他的谥号中就可窥见一二——僖。“僖”是什么意思呢?表面上看,是喜乐的意思,实际他一点都不喜乐,他只活了二十七岁,生命中经历了多次政治危机,有过几番颠沛流离。我觉着,这个“僖”更多是“嬉”的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