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34/74页)

比如说,我初中时有个同学,他个子不高,体育不好,学习也很烂,但是,他总是在同学面前表现出我很牛逼的架势——我刚见到他的时候,他就摆出一副看不起我的样子,吹嘘自己多牛逼;因为这个道理,他经常会挨揍,所有人都讨厌他。我跟他同学两年,对他极其厌恶,我一度很不理解为什么他要表现得这么欠揍,为什么明明自己不行,却硬要吹嘘自己行,而且在屡屡挨揍之后还不做任何改变。初三的时候,我们重新分了班,但据同学说,他还是老样子。

现在我有点理解了。其实,我这位同学,未必不知道自己不行,他内心可能太知道自己不行了,内心深处,他可能是极端自卑的,但是,正因如此,他才要用装逼的一面来保护自己,内心的极端自卑和外表的极端自大,就这样融为一体。

所以,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骨子里是自卑的,一种人,他骨子里和现实里完全一致,就是自卑;但另一种人,他表面上看不到任何一点自卑的迹象,他反而表现得极端自大,他用这种方式来拼命掩饰骨子里的自卑。

或许,我们还可以在动物界里找到类似的现象。中国有句谚语,叫做“会叫的狗不咬人”,当然,并不是所有会叫的狗都不咬人,这是一种生活经验。狗的“叫”说明什么呢?说明它怕。所有动物都这样,它们表现出攻击性,都是因为感受到了外部的威胁。然而,一支会害怕的狗,它的攻击性也只是表现在“叫”而已,这是一种警告。所以,会叫的狗,看起来凶,其实骨子里不凶,看起来的“凶”只是要掩饰骨子里的“不凶”。

杨广或许也是这样一类人,他的偏执,恰恰说明了他内心深处的脆弱。一个真正自信的人,是能够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失败和胜利的,他们是很淡然的;然而,杨广却做不到宠辱不惊,他对自己的决策失败耿耿于怀,他明知道自己已经失败,却不能放手,他非要沿着这条路走到黑,一直证明自己能够成功才停下脚步。这是自信吗?不,这是自卑。

因此,杨广这样一个疯子,为什么会有鸵鸟心态?答案已经很明显了。杨广其实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自信,他骨子对自己很没有信心,所以,他需要通过做一点事情,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他想要成为一个万世之君,所以,他才会想要迁都洛阳;他才会修筑“利在千秋,罪在当代”的大运河;他才会要四处巡行,展示自己的君王威严;他才会要搞面子外交;才会屡败屡战,东征高丽……然而,当他发现其实自己做的事情达不到自己的预想,反而越来越糟时,他会有两个反应,一是继续做,一条路走到黑,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二是逃避自己,将头埋在沙子里,即便理智上承认了失败,情感上也拒绝承认。

我想,这就是杨广,一个真实的杨广,他并不傻,他跟胡亥二世完全不同,他只是有性格缺陷,如此而已。

杨广自杀记Ⅱ——弃关中,幸江都

大业十二年六月,苏威起起伏伏的宦海生涯宣告结束,他解脱了;该年七月,骨鲠之臣樊子盖病逝;杨广身边,已经没有重臣敢于直言恳谏了,有的只有宇文述、裴蕴、虞世基这些惜身忘义只知唯唯诺诺的顺臣了。

该年七月,著名潮男宇文述同志,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给杨广提出了一个让他坠入深渊万劫不复的建议——巡幸江都。

有没有人劝谏呢?有。有哪些呢?

右候卫大将军酒泉赵才劝谏:“而今百姓疲敝,府库空虚,盗贼风气,政令不行,所以请陛下返还京师,以安社稷。”

杨广的态度是“大怒”,当即把赵才打入了大佬,过了个把月,他的心情勉强平复之后,才把赵才给放出来。

赵才这已经算是走运的了,有不走运的:

建节尉任宗也上书极力劝谏,结果下场是——在朝堂上被杖杀。

奉信郎崔民象也因为起义军风起云涌,在建国门上表劝谏;结果惹来了杨广的滔天之怒,当即将其摘除了顶戴花翎,而后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