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梦(第19/44页)
朋友们,贺若弼这哥们,自打平陈之后,就是一个字——愤:在文帝一朝就愤,就公开抨击杨素、高颎这样的重臣,侮辱他们说“唯堪啖饭”;如今文帝死了,贺若弼还是贺若弼,还是闲不住,还是隔三差五表示不满,明里暗里的,都认为朝廷待他不公,都认为自己怀才不遇。
一个老是不满的将领,一个自认完美无缺的将领,在皇帝眼里,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答案是,这样的人,只能给皇帝带来两个字——恐惧。任何一个既有造反的心思、又有造反的能耐的人,皇帝都会害怕,害怕之后,都会下死手。
所以说,贺若弼为啥会死?就是死在他这张嘴上了。
所以呢,杨广诛杀老臣,是有刚愎自用的成分,但更多,是借题发挥。
言归正传。老臣们虽然各有各的死因,但是,他们对朝廷一片拳拳之心却也不容抹杀,对于修长城而言,或许宇文弼的评价是最客观的——幸非急务。
长城或许是该修的,但是,在启民可汗“称奴”的情况下,确实并非急务。
然后开运河——(大业元年)辛亥,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馀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复自板渚引河历荥泽入汴;又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达于淮;又发淮南民十馀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杨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
(大业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军五百馀万众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丁男不供,始役妇人。
隋朝时期的京杭大运河,主要分为四段,大业元年开通通济渠,联结黄河和淮水;与之同时,改造邗沟(联结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由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开始开凿)和江南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南段,北起镇江,南至杭州,沟通长江、钱塘江及一系列南方水系,初时由孙吴政权开始开凿);到了大业四年,又开通永济渠,联结黄河和海河;至隋朝灭亡,京杭大运河已初具规模。
当然,为了开凿大运河,也是付了不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通济渠前后用了一百多万人;邗沟用了十余万人;永济渠最夸张,用了五百余万人,而且,到最后男丁供不上,用了女人做工……
对于大运河,我们或许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功在千秋,罪在当代。
或许,大运河的开通,对中国后来历史的漕运起过重大作用,但是,对于炀帝一朝,却是一个大伤国家元气的大工程,于王朝的稳固,更多是弊大于利。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杨广的出巡。
巡行,是杨广的特色,从他登位第一天起,他就不喜欢在待在京师,而是喜欢四处转转走走,他的这个特点,跟中国历史上另一位君王很相似——秦始皇。
秦始皇一生中共有过五次东巡,甚至,他连死都是死在了东巡的路上。为什么秦始皇爱巡行呢?当然,秦始皇不是游山玩水去的,他是去展现自己的霸气的。春秋战国绵延五百多年,秦始皇完成了一统,但是,六国人民未必对他心服口服,六国贵族也在蠢蠢欲动,秦朝统一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政治危机,而秦始皇的巡行,无非是向天下人展示,秦朝是有多么强大,秦始皇是有多么伟大。想造反?撒泼尿照照,有这本事吗?
当然,正面作用肯定是有的,秦始皇巡行的阵仗之大,威风之足,足以令一般人闻风丧胆,莫敢仰视,但是呢,也是有那么少数人是不买账的,比如说,大名鼎鼎的项羽。据说某次秦始皇巡行会稽郡的时候,我们的项羽便是一脸不屑,冷冷的说了句:“彼可取而代也。”更讽刺的是,最终灭亡秦朝的,还真是项羽。
秦始皇的例子说明了一个问题,古代皇帝出外巡行,大多是有政治目的的,不是跟咱一样,出去看看大好河山放松心情的。事实上,出巡这事儿,放松不了;以秦始皇来说,六国旧贵族们,哪个不盯着他?哪个不想趁着他出巡的机会,将其除之而后快?有没有这种情况?当然有,张良不就是连亲弟弟死了都不葬,变卖家产请了个刺客,趁着这时节行刺始皇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