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梦(第17/44页)

文德先前一日七败,把宇文述引得渡过了萨水,为什么宇文述能那么轻松就过萨水呢?因为水浅呗。为什么水会那么浅呢?因为文德早就命令部队筑坝蓄水。为什么要筑坝蓄水呢?等着瞧吧。

宇文述这一退再退,就退到了先前渡过的萨水,当时水还是跟先前一样,很浅,被追得急,也就不多细想,就渡水了,结果刚走一半,文德命令部队开闸放水,这水一放,隋军倒了大霉,被淹死了一多半。隋军于是大乱,文德就令早就埋伏好的军队四面出击,隋军被打得大败,可以说,溃不成军。溃败到什么程度呢?《资治通鉴》说:于是诸军俱溃,不可禁止。将士奔还,一日一夜至鸭绿水,行四百五十里。都被打出心理阴影了,平时哪能跑那么快?

萨水一败,原本进攻高句丽的隋军有三十万五千,败后连零头都没剩下,只剩了二千七百人,可以说,一败涂地。

仗打成这样,此次东征当然也就成为定局了,结果是,大败。

为了一个面子,杨广损失了三十万人马,但是,很快杨广会发现,真正的损失,远不是那三十万人马而已……

面子战争Ⅳ——历史第一折腾男

《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重器,不可不察也。孙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用兵这种事,是国家的重大事务,是需要三思而后行的。

何以见得呢?杨广的此次东征,就是一个绝佳的范例。

这场仗打下来,赔了钱死了人,丢了面子(在攻打辽东城的时候,杨广还让曷萨那可汗和高昌王伯雅现场观战的,仗打成那样,估计杨广也想找条地缝钻进去了),这都是小事;大事是,国内出现了政治危机。

为何会有政治危机呢?我们用隋末著名造反派头子窦建德的一番话来作说明吧:“当年文帝时,天下那么繁盛,征发百万大军前往征伐辽东,尚且为高丽所败。现在水灾严重,黎民苍生穷困,而主上不体恤苍生之苦,亲自前往征辽;加上前几年屡屡西征吐谷浑,遍地苍痍还未恢复,百姓疲敝,此前多年的战役,将士们多有战死战死沙场的,现在又要发兵,可能要动摇社稷。”

(文皇帝时,天下殷盛,发百万之众以伐辽东,尚为高丽所败。今水潦为灾,黎庶穷困,而主上不恤,亲驾临辽,加以往岁西征,疮痍未复,百姓疲弊,累年之役,行者不归,今重发兵,易可摇动。)

窦建德的这番话,大概这么几层意思,一是杨广太能折腾,二是杨广折腾的时机不对,三是杨广折腾的方式不对。

杨广能折腾,这是不消说的,其实窦建德还没有说全,自杨广即位以来,修长城、开运河、迁都洛阳、南巡江都、北巡榆林、西巡张掖、东征高句丽,外带还有跟吐谷浑之间经年累月的作战,基本上,一个皇帝能折腾的,杨广都折腾了。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杨广的这些大动作吧:

修长城——(大业三年)又诏发丁男百馀万筑长城,西拒榆林,东至紫河。

杨广的修长城,是在会见完启民可汗之后进行的,也正因此,引发了炀帝一朝第一次剧烈的政治动荡。

对于杨广上任以来的种种,文帝一朝的老臣们,不免很是看不惯。

文帝一朝,治国方略乃是一个“俭”字,杨坚本人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还要求举朝上下也大力践行,但凡有违反此原则的,即便是杨勇、杨俊这样的天家子弟,也要付出惨痛代价;然而,杨广上任以来,从迁都到巡行,时时刻刻展露的都是另外一个字——奢。比如说,此次会见启民可汗,为了展示大国的威风,杨广就不免要炫一下富——帝赐启民帛二千万段,其下各有差。又赐启民路车乘马,鼓欢幡旗,赞拜不名,位在诸侯王上。

这是很典型的杨广式外交。其实,杨广所要的并不多,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脸,只要你愿意给脸,他就不会让你吃亏。启民可汗就是如此,憋屈是憋屈了些,但是,憋屈之后,却赚了个钵满盆满。

对此,老臣们就很有异议,主要有四个——高颎、宇文弼、贺若弼和苏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