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梦(第18/44页)

文帝末期,高颎被贬为民,如今炀帝登位,高颎得以复出。对杨广的治政策略,老臣高颎几乎是全盘否定式的态度,他曾对很多人表示过这一点。

对于杨广大征乐户,高颎就上纲上线,认为是亡国之举,他曾对太常丞李懿表达过不满,还举了宇文赟的例子:“宇文赟就是因为喜好音乐而导致亡国,殷鉴不远,怎能继续效仿呢?”

对于杨广厚待启民可汗,高颎更是忧心忡忡,他曾对太府卿何稠表达过他的忧虑:“这家伙对中国的国情颇有了解,恐怕会成为后患啊。”

最后,高颎还对杨雄说了这样一番话:“近来朝廷殊无纲纪。”

总之,在高颎眼里,杨广的治政策略,是一塌糊涂了。

礼部尚书宇文弼对此也有同感,他也私下对高颎表示:“宇文赟的奢侈,用现在来对比,不比当年还严重么?又表示:“长城之役,幸非急务。”

贺若弼也认为杨广招待启民可汗太过头了;而苏威,则对修长城表示了异议。

老臣们对杨广不满,杨广要怎么办呢?他只用了一个字——杀!

高颎、宇文弼和贺若弼,都因为私下嚼舌根,被杨广所诛;苏威运气好一点,没有私下表达不满,当面表达了不同意见,那也容不下,被免了官。

如果光从此次事件上看,杨广的评价就只能是四个字——刚愎自用。但是,要是细细看来的话,事情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高颎之所以要死,显然,“毁谤朝政”只是导火索,最根本的原因,自然还是出在他的太子党领袖的身份上。一个前太子党领袖,如今对杨广的政策横挑鼻子竖挑眼,而且四处散播不满,杨广心里怎么想?不搞掉你,可能吗?

有人要问了,杨勇不是死了吗?为啥杨广还要对高颎耿耿于怀呢?朋友们,杨勇是死了,但是,杨勇的儿子不是还活着吗?

至于宇文弼,他倒霉就倒霉在,你对谁都可以表达不满,但是,你为什么要去找高颎呢?沾上了高颎这样的敏感人物,杨广能不想东想西吗?

而贺若弼嘛,这小子完全是因为这张嘴不好。文帝一朝咱都知道,因为贺若弼屡屡对自己的地位不如杨素、高颎而表达不满,其后文帝一怒之下,就把他给免了官。而如今文帝死了,贺若弼这老小子,又有了倚老卖老的感觉了。

早在杨广还在当太子的时候,就跟贺若弼有过接触,当时他们闲谈,聊到了当朝几位大将,杨广就问:“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优劣如何?”

贺若弼表示:“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虎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

杨广再问:“然则大将谁也?”

贺若弼回答:“唯殿下所择。”

当年刘邦和韩信有过一番“将兵”和“将将”的对谈,韩信虽然大肆抨击了刘邦的军事水平,又大大自夸了一番,但是,最后还是不得不承认,他之所以是臣子、而刘邦之所以是老大,是因为他善“将兵”,而刘邦善“将将”。刘邦听完这番高论,也只是哈哈一笑,因为他知道,韩信这小子,毕竟还算识相。

跟皇帝说话,历来是门艺术;一个臣子,必须学会两个字——藏拙。臣子之所以要学会藏拙,是因为,皇帝对臣子总是不放心的,尤其是对善于统领千军万马的武将,这时候你要表现得太聪明,皇帝就会想,你小子这么能干,那我怎么办?这老大是你当还是我当?而臣子要是识相的露下怯,皇帝就会想,这小子毕竟不过尔耳,我还搞的定。

韩信之所以识相,就因为他露了怯,明确表示自己只会“将兵”,而刘邦能“将将”,所以自己只能甘心当个小弟;而贺若弼这番话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他没有学会藏拙,他太嚣张了,嚣张到杨广都怕了。

贺若弼这番话,明着说,好像是三位战将各有各的不足,但言下之意,无非是“数风流人物,还看哥们”——只有哥们我,是完美无缺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