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魏末日(第7/16页)
人和商品一样,其价值,大部分时候来源于使用价值。于六镇军民而言,他们之所以最初如此风光,是因为他们承担着帝国最重要的职责——拱卫京师,而他们之所以又失势,是因为已经没有京师需要他们拱卫(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而且,北魏的军事重心,也从北方的柔然转向了南方的梁国。
于是,六镇戍边军民瞬间成了臭狗屎(自非得罪当世,莫肯与之为伍);他们混一辈子,也就混个将军(一生推迁,不过军主);想要转业当文官,一点戏都没有(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一辈子被钉死在边疆(乃峻边兵之格,镇人浮游在外,皆听流兵捉之);没有任何改变命运的可能(于是少年不得从师,长者不得游宦);更惨的是,本来戍守六镇的都是豪门子弟,现在却什么烂咖都能充数,搞得边疆乌烟瘴气(唯底滞凡才,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或有诸方奸吏,犯罪配边,为之指踪,过弄官府,政以贿立,莫能自改)……
怎么样?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了吧?还没完,还有句话叫做“人比人,气死人”,不用跟别人比,就跟自己家人比,留在京师跟着一块南下洛阳的,如今都混得人模狗样,吃香喝辣,而他妈留在边疆的呢?不说也罢!(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
这种情况搁到谁身上,都只有两个字——憋气。
普通人憋了气,也就是骂骂街,发发火,但是,军人憋了气,那就要造反。
公元524年,积聚了多年的矛盾终于如火山一般喷发,北魏全国,便顿时狼烟一片,烽火遍地,天下就此大乱。
乱世出豪杰,这次六镇兵变也不例外,一大批新贵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了改变中国历史的核心力量,而这其中,最初最耀眼的一个,就是尔朱荣了。
尔朱荣是契胡人(即“羯胡”,匈奴的一个分支),跟五胡十六国中的第二国后赵的国主石勒是同一族(这位石勒也是个超级牛人,世界史上唯一一个从奴隶当到皇帝的人物),祖籍尔朱川(今山西北部),以地名为氏(朋友们不要觉得土,华夏古时贵族的“氏”都是由地名来的)。尔朱荣一家,世代都是部落酋长,其先祖辈于北魏有功,因此被封在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
尔朱荣的特点,一曰帅,二曰能打,只可惜,此前没有给他施展的机会。好在机会还是来了,六镇兵变之后,尔朱荣这位蛰伏已久的豪杰之士,便变卖了家财,招募了部众,投入了镇压叛乱的滚滚洪流中。
过程很眼熟是吗?没错,三国时代的那些诸侯,也都是这么起家的。
尔朱荣之能打,只需要一个战役就能看出——邺城之战。
这是一场尔朱荣跟葛荣的决战。兵力对比是——七千(尔朱荣)对百万(葛荣号称百万,实足军队当为三十万左右);决战之前,尔朱荣部个个心怀疑虑,而葛荣则对部队放话说,“此易与耳。诸人俱办长绳,至便缚取。”(准备些长绳,到时候捆人用!);决战之中,葛荣部“箕张而进”……然而最终的结果,尔朱荣大破葛荣部,叫嚣要用长绳捆绑尔朱荣的葛荣,则在战中被生擒!
还没完,除了军事上大获全胜,此战的另一个亮点是——善后。以少胜多的善后通常总是难题,白起在长平之战,项羽在巨鹿之战,都碰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的解决办法是——坑杀,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军,项羽坑杀了二十万秦军;这当然不是什么好办法,尔朱荣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做到了一件事——收编。
(关于尔朱荣邺城之战的首尾,限于篇幅,无法详述,请有兴趣的朋友自行查阅史料。)
窥一斑而见全豹,邺城一战,尔朱荣是何方神圣,能耐几何,想是无需多言。事实上,尔朱荣也确实成功的收拾了六镇兵变引发的乱局,削平了群雄,成为北魏晚期执牛耳的人物,而因为其知人善任,其麾下,也汇集了一大批精兵强将,以后在中国历史上呼风唤雨的宇文泰和高欢双雄,此时便是在其帐下。
然而,尔朱荣这般的人物,如果我们硬要给其定性的话,却只能给个“枭雄”,之所以不能说他是“英雄”,就是因为他虽然平定了一个乱局,但却因为自己在政治上的低能,又重新制造了一个更大的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