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甘露之变(第7/9页)
李昂生有二子,长子李永,次子李宗检。早在李昂即位之初,就有大臣上疏请求册立长子李永为皇太子,以早定国储。但李昂当时以登上皇位是受之于兄长为名,所以在册立皇太子的问题上,首先考虑在敬宗李湛诸子中物色,从李昂的做法来看,明显有还位于长兄一系的意思,他本想册立敬宗李湛的长子李普为皇太子,可是李普却在大和二年(828年)六月夭折,当时年仅5岁。李昂因为这件事悲痛不已,很多天没有上朝,甚至在很长时间没有提过册立储君一事。
一直到大和六年(832年),册立储君事宜才被重新提起。当时李永被封为鲁王,已经到了开蒙读书的年龄,李昂知道皇子读书事关重大,所以躬亲顾问,十分注意选拔那些既饱读诗书、有真才实学,又品德高尚、堪为师表的人来辅佐李永。
此时李永的身边已经有了一位王傅(辅导皇子读书的官员名称),名字叫元亮。他本是小吏出身,事实上没读过几天书,于经史子集更是一无所知,在皇帝李昂召对时,完全不能回答皇帝陛下提出的问题,所以被李昂毫不犹豫地解除了职务。
李昂由此开始重视为皇子选拔老师的问题。一次在延英殿与宰相的谈话中,他就认为鲁王李永天资聪颖,应该选择贤良的士大夫加以细心辅导,未来必成大器,坚决不可以再用元亮那样一问三不知的老师。为此李昂选中户部郎中庾敬休以本官兼任王傅,太常卿郑肃以本官兼任王傅长史,户部郎中李践方以本官兼王府司马,组成辅导团队共同加强对李永的教育工作。
从李昂如此重视为李永选拔老师可以看出,他不仅十分喜爱这个儿子,而且对其抱有很大的期望,所以在同年十月,李昂正式颁诏册立李永为皇太子,同时又任命朝官王起和陈夷行为侍读,专职负责太子李永读书事宜。
按说李昂成功解决了继承人问题,也算是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但从当时的后宫形势来看,李永的太子之位并不稳固。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李永的生母王德妃在李昂即位后渐渐失宠,取而代之得到李昂宠幸的是杨贤妃。
李永不是杨贤妃所生,现在当了太子,这在杨贤妃看来可不是件好事情,她知道李永未来一旦即位,是要孝敬自己亲妈的,而到时自己这个小妈只能是靠边站。所以当时她从一己之私利出发,屡次利用侍寝的机会在李昂面前进谗,中伤诋毁太子李永。
李昂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皇帝,既有刚强的一面,也有软弱的一面,性格的缺陷让他轻易罢免了宋申锡,更导致了甘露之变的失败,这一次在继承人问题上,他虽然慎之又慎,但他还是没有摆脱自身的缺陷,继续犯下错误。
在事关国本的重大问题上,李昂还是唯杨贤妃之言是听。终于在开成三年(838年)九月,正式提出废黜皇太子李永,理由是李永宴游无度、荒废正业,所接近的多是奸邪小人。事实上此时的李永充其量不过十几岁的光景,说到底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少年,放浪贪玩是完全有可能的,但要说为其定性为亲近奸邪小人,则有失偏颇。李昂如果给出这样的评价,等于是在否定他自己为李永配备的强有力的师资团队。
显然李昂给出李永如此偏颇的评价,这其中杨贤妃的进谗起了主要作用。针对废黜太子李永的问题,李昂特意在延英殿召集宰相及中书、门下两省、御史台五品以上、武将四品以上官员讨论。他列举了太子李永不循法度、亲昵小人等几条罪状,自己想要废掉李永,让大臣们充分进行讨论。
当时参加讨论的文武大臣都为皇帝李昂在废立储君问题上如此轻率而吃惊不已,纷纷以太子尚且年少,即使存在过失仍可开导教化为名,主张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且大臣们一致提醒李昂国本事重,不可轻动。
在所有朝臣中,要数御史中丞狄兼谟的进谏最为激烈,他涕泪交加,跪在朝堂上向李昂陈说轻动国本的危害,并不断叩头直到流血,搞得李昂无言以对,只好暂时答应再慎重考虑一下。而转天又有6名翰林学士和16名神策军使在朝堂外向李昂进谏,最终李昂无奈只得打消废黜太子李永的想法。
可是即使这样,李永的太子之位依然未能稳固,杨贤妃在此之后反而变本加厉对李永极尽谗毁之能事,而且她还煽动少阳院的乐官刘楚才、宫人张十十等人,唆使他们在皇帝李昂面前诋毁太子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