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昏庸二帝(第15/18页)

武昭行至途中,遇到金吾兵曹茅汇,茅汇素来与李程关系亲密,于是武昭便将想要诛杀李逢吉的想法告诉了茅汇。当时武昭浑身酒气,茅汇见状,担心被旁人听到,立即捂住武昭的嘴,将其扶回家中。

可是让武昭和茅汇两个人全都想不到的是,他们两个人的对话还是被人听到,这个人是时任卫尉卿刘遵古的随从安再荣。他知道刘遵古一直想找机会巴结李逢吉,于是就将自己听到的全部告诉了刘遵古。刘遵古大喜过望,立即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李逢吉。

在李逢吉看来,这是阻止裴度入朝一个很好的机会。

李逢吉当即命令安再荣向朝廷告发此事。于是法司将武昭和茅汇下狱,李逢吉指使侄子李仲言威胁茅汇,告诉他只要供出武昭和李程合谋行刺李逢吉便能活命,否则将死无葬身之地。

但李逢吉显然低估了茅汇的意志,当时茅汇面对李仲言的威胁,不仅毫无惧色,反而在法司提审他时,将李仲言威胁自己的事情全部抖出。虽然最终武昭因为意欲行刺当朝宰相被乱棍打死,而茅汇也落得被流放道州的下场,却也将李仲言拉下了水,被流放至象州。

李逢吉最终还是没能阻止裴度入朝,而且这件事使得他在皇帝李湛那里的印象再次打了折扣。宝历元年(825年)十二月,李湛下诏让裴度立即进京,重新恢复他的宰相之位。

宝历二年(826年)正月,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裴度终于到达京城长安。李湛下令进封他为司空兼同平章事,随着裴度的重新登场亮相,李逢吉逐渐受到皇帝李湛的冷落。

看到裴度日渐一日的受宠,李逢吉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他经常召集同党商议如何扳倒裴度,甚至当众为裴度出难题,但裴度每次总能轻易化解。事实上,在李逢吉试图扳倒裴度的同时,裴度也在暗中积蓄能量,准备对李逢吉实施致命的一击。

不过与李逢吉不同的是,裴度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扳倒李逢吉,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别人,正是皇帝李湛。

裴度虽然忠正耿直,尤其能言善辩,但面对李湛这么个冥顽不灵的皇帝,他明白必须要遵守循循诱导的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绝不能像其他大臣一样言辞激烈,那样更会激起李湛的强烈反感,同时也就违背了李湛重新起用自己的目的。而且这也是扳倒李逢吉所必须运用的手段。

终于在宝历二年(826年)三月发生的一件事,使得李湛对裴度的信任达到顶点,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使得李湛认为不再需要李逢吉,进而将他一脚踢出了朝廷。

当时卢龙节度使朱克融借口朝廷所赐将士衣服品质太差,宣称赐衣使者杨文瑞傲慢无礼而将其扣留,并向朝廷索要布料三十万匹,以解决将士们衣服不足的问题。同时朱克融也承诺如果得到朝廷的恩赐,本镇愿意出五千士兵,协助朝廷修缮东都洛阳,静候皇帝陛下东巡。

李湛对朱克融这种嚣张跋扈的态度十分痛恨,准备派一名重臣前往卢龙宣慰,并索回杨文瑞。裴度当即提出更加可行的意见,他认为李湛没有必要派出重臣前往卢龙,用热脸去贴朱克融的冷屁股,只需下一道诏书,告诉朱克融如果杨文瑞傲慢无礼,可以将他送还朝廷,由朝廷向他问罪;关于赐予衣服质量欠佳的问题,已经问责相关部门;对修缮东都洛阳一事,考虑到卢龙距离洛阳路途遥远,所以不必劳烦;至于所要的布匹,则实难赐予,毕竟如果只给卢龙,而不给其他各镇,未免会有朝廷厚此薄彼之嫌。

李湛当即采纳裴度的建议,立即颁诏,没过多久朱克融果然将杨文瑞送回,而且也没再提索要布匹的事情。

这件事情对于李湛触动很大。裴度的建议,让朝廷保留了对藩镇的权威,而且没有损失任何利益,在他看来裴度比李逢吉管用得多,联想起当年父皇议立太子时,裴度为自己所做的努力,李湛决定从今以后,朝廷内独信任裴度。

当李湛产生这个想法时,也就意味着曾经权倾一时的李逢吉,其政治生命暂时终结。

宝历二年(826年)四月,李湛下诏免去李逢吉的宰相之职,改任其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同时贬李程为河东节度使,让裴度完全支撑起宰相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