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宪宗之死(第5/7页)
可是就在刘悟见完李纯的27天后,宫中突然传出李纯驾崩的消息。
关于李纯之死,不同的史书记载略有不同:
《旧唐书•宪宗本纪》记载:(李纯)时以暴崩,皆言内官陈弘志杀逆,史氏讳而不书。
《旧唐书•王守澄传》记载:时帝疾大渐,内官陈弘志等杀逆,宪宗英武,威德在人,内官秘之,不敢除讨,但云药发暴崩。
《新唐书•宪宗本纪》记载:宦官陈弘志等谋反。庚子,皇帝崩,年四十三。
《资治通鉴》记载: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获罪,有死者,人人自危;庚子。暴崩于中和殿,时人皆言内侍陈弘志杀逆。
从上述的记载来看,李纯并非自然死亡,而服食丹药也不是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宦官陈弘志才是杀死李纯的凶手。不过当时陈弘志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宦官,如果仅仅是不满李纯的躁怒而杀死他,相信他没有这个胆量。
事实上,清代史学家王夫之就明确指出,李纯被人谋杀是很明确的事情,但陈弘志只是执行者(“推刃之贼”)。李纯不立郭贵妃为皇后,并和吐突承璀谋划废掉李恒的太子之位,而立李恽为太子,虽然还没具体实施,但不可否认,郭贵妃和太子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因此是郭贵妃和太子李恒勾结宦官杀死了李纯(“宪宗之贼非郭氏、穆宗而谁哉?”)。
王夫之的推断不无道理,而且著名的史学大师陈寅恪也持同样的观点。事实上,我们通过前边介绍太子李恒问计舅舅郭钊这件事来看,至少说明李恒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而且从史料的蛛丝马迹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太子李恒参与谋划弑父的记载。
李纯于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暴崩,太子李恒于同年闰正月三日即位,李恒在即位的敕文中特别说到了一件事情,现将大致意思翻译如下:今年正月二十八日至闰正月三日,宫苑诸多守卫将士包括西内守卫将士,守卫的工作量不断加大,并更替频繁,现在赏赐内侍省和内侍宫正等。
本来从正月二十七日李纯死亡的那天起,这些守卫将士就肯定一直昼夜不停地值班,赏赐他们是合情合理的,可是为什么李恒偏偏要从正月二十八日开始算起?《资治通鉴》二四一卷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庚子(二十七日),(李纯死后)中尉梁守谦和宦官马进潭、刘承偕、韦元素、王守澄等共立太子,杀吐突承璀及澧王恽,赐左、右神策军士人钱五十缗,六军、威远人三十缗,左、右金吾人十五缗。
这段史料证明,正月二十七日起宫廷内发生了政变,以梁守谦为首的宦官集团率领神策军杀死了权倾一时的另一个宦官吐突承璀。综合前边陈弘志杀死李纯的行为来看,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宫廷政变。以吐突承璀的地位来看,他也有自己的势力,所以正月二十七日在李纯死后的那段时间里,宫廷内很可能发生了一场规模不小的血战,最终以梁守谦宦官集团获胜而拥立李恒即位结束。在这场斗争中,由于神策军和宫廷守卫全都站在了李恒这一边,立下大功,所以最终得到了李恒的赏赐,这也说明李恒对于这场政变是完全清楚的。
最后一个问题,以梁守谦为首的宦官集团为什么会帮助太子李恒加快即位的步伐而最终充当弑君的刽子手,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从李纯即位后,宦官集团的内部变化说起。
李纯作为中兴之主,从一即位便以重振大唐帝国的国威为己任,他十分清楚宦官在大唐帝国的历史上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所以他即位伊始便对宦官采取抑制的政策。当时因触犯法律受罚的宦官比比皆是,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诸多宦官失意的时候,吐突承璀由于办事能力出色,而且拥护李纯“以法度裁制藩镇”的政策,所以备受李纯的宠信和重用。由于吐突承璀被过分的重用,这就导致其他宦官们的不满,但越是这样就越遭到李纯和吐突承璀的进一步压制,最终致使宦官集团分为两大派,一派是以吐突承璀为核心的得势派,另一派是失意派,代表人物是梁守谦、王守澄以及陈弘志。
李纯行为正常时,失意派的宦官们尚且能够生存。但前边我们列举了《资治通鉴》的记载,李纯因为服食丹药而导致脾气暴躁,宦官被杀的人不在少数。可以说,梁守谦、王守澄等宦官最终决定发动政变也是为了自保,不过方式有些极端。纵观朝廷所有的势力,他们要寻找靠山,太子李恒和郭贵妃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