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宪宗之死(第3/7页)
后宫波澜
李纯征讨藩镇的成功,使他成为中兴之主。这些年来他每日每夜都在为重振大唐帝国的国威而努力,直到元和十四年(819年)他终于成功了。但李纯同样也有自己的烦恼,那就是储君问题始终是让他挠头的问题,大唐帝国在储君这个问题上已经出过不少乱子,现在到了李纯这里,他也未能幸免。
李纯即位后对于立储问题是一拖再拖,一直到元和四年(809年)才最终确定下来。之所以在立储问题上李纯会犹豫不决,原因与当时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斗争甚至立后问题纠缠在一起。
还在德宗贞元九年(793年)的时候,李纯便与宫女纪氏有了第一个儿子李宁。当年十二月,德宗李适为爱孙李纯纳已故驸马都尉郭暧之女为妃。郭暧是名将郭子仪之子,郭暧的妻子又是代宗李豫之女升平公主,因此李纯所纳的郭氏出身高贵,绝非一般的宫妃。
贞元十年(794年),李纯与另一宫妃有了次子李恽。贞元十一年(795年)李纯与郭氏有了三子李宥,此后李纯又接连有了17个儿子。
李纯即位的元和元年(806年)八月,长子李宁封为邓王、次子李恽封为澧王、三子李宥封为遂王,其余十七子也全都封王。在封诸子的同时,郭氏被册封为贵妃,不过按照常理来讲,郭氏出身显贵,远非宫女纪氏所能比,其所生的李宥按照年龄来讲虽然排行第三,却与李宁、李恽年龄相差不大,从立嫡不立庶的原则来看,李宥当然应立为太子,其母郭氏也应该立为皇后,然而事情却不是那么简单。
一直到李纯去世,郭氏也没能当上皇后。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明确的原因,但通过一些蛛丝马迹的记载,我们还是能找到些原因。首先,郭氏出身高贵,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及优良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少人都是在娇生惯养中长大,往往会在性格上造成一定的先天缺陷,或者妒悍不逊(如杨玉环),或者骄横薄情(如安乐公主),从后来郭氏的种种表现来看,这是一个性格具有严重缺陷的人,进而造成和李纯的感情不和。
除了上述原因,史书记载,李纯后宫之中有很多私自宠爱的女人(“后庭多私爱”),他也可能担心郭氏因为身份原因,当上皇后会干涉自己宠幸后宫的问题。从李纯的子女仅次于李世民和李隆基来看,他希望自己能在嬖艳上具有较大的自由,而且郭氏的祖父郭子仪由于功勋卓著,事实上在肃宗李亨时代就受到猜忌,有功高震主的嫌疑,李纯内心不希望他的后人过多地参与政事,以免在权力上受到制约。
由于郭氏受到遏制不能位居东宫,使得李宥也随之失宠。元和四年(809年),李纯经过慎重的思考,决定采取稳妥的方式,立长子李宁为太子。
在立太子问题上,除了李纯隐藏内心深处的想法之外,朝臣们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宰相李绛就上奏李纯,认为李纯即位四年来还没有立太子,这会让很多子嗣产生非分之想(“开窥觎之端”),希望李纯尽快做出决定。
李绛上奏建议早立太子,虽然没有明确指明应该立哪个儿子,但李绛的话中提到了皇子们会有非分之想的问题。显然这个话题是针对三子李宥的,因为其母郭贵妃的出身和地位高于其他嫔妃,凭借着母亲的高贵,李宥是最可能产生非分之想的,这远不是李宁的母亲纪氏所能比的。
李绛虽然没有明言到底立谁,但从其话语隐含的意思以及那个时代立长不立幼的礼法来看,李绛是支持立长子李宁为太子的。可以说,李纯最终决定立长子李宁,朝臣们起到了助推作用。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李纯命令吏部具体筹办太子的册封仪式。可是天公偏偏不作美,春夏之际阴雨不断,册封仪式一直没有办法举行,于是只得改为秋天举行。可是进入秋天后,仍然是阴雨不断天无晴日,一直到了冬天十月,太子的册封仪式才正式举行。
值得一提的是,册封仪式的一再推迟,似乎预示着李宁的太子之位不能长久。在元和六年(811年)十二月,年仅19岁的皇太子李宁因病去世。
李宁的去世使皇帝李纯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为此,他一连十三天未能上朝。随着李宁的去世,册立新太子一事便提到日程上来,究竟是次子李恽还是三子李宥,不仅是摆在李纯面前一道必须做出选择的题目,而且成为当时各种政治势力矛盾斗争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