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宪宗之死(第6/7页)

宦官失意派和地位岌岌可危的太子李恒、郭贵妃,双方一拍即合,最终导致宫廷政变的发生。以吐突承璀为核心的得意派或许太过得意,最终倒在了失意派的刀剑之下,而李纯的死也是他自己喝下了自己酿造的毒酒。

元和十五年(820年)闰正月三日,太子李恒在太和殿即位,对于拥立其即位的功臣李恒论功行赏。对手刃先帝李纯的陈弘志,不但没有给予任何处罚,反而使其出任淮南节度使监军。对于李纯生前极为信任的道士柳泌等人,李恒下令一律斩杀。

元和十五年正月的这场宫廷政变,李恒和郭贵妃虽然没有具体参与,但他们的确充当了很不光彩的角色,说李恒是弑杀其父的帮凶一点也不为过。但从政治角度来看,李恒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备受冷落的利益集团终于获得了最大的政治利益。

李恒即位后,将曾经支持过自己、时任湖南观察使的崔群调回朝廷,亲自召他到别殿,准备重用崔群。但崔群却显得很是平静,并没有因为自己咸鱼翻身而喜出望外,他告诉李恒之所以自己会支持他,是因为这是先帝李纯的旨意。

从崔群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崔群虽然没有参与宫廷政变,但他很可能知道此前宫廷政变的事情,他对李恒在这场政变中充当了弑父的帮凶,表现得极为不满。

而对于郭贵妃来讲,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很长时间以来,由于李纯的原因,郭贵妃的皇后梦一直难以圆成。现在随着儿子李恒的即位,元和十五年(820年)闰正月十二日,郭贵妃被册封为皇太后,李恒每月朔望之时,率领百官赴兴庆宫为郭太后上寿,极尽奢华之事,似乎要以此弥补母后长期不得立为皇后的缺憾。同时李恒追赠郭太后之父郭暧为太尉,任命母舅司农卿郭钊为刑部尚书。二月五日,李恒诏令将百姓长期悬欠度支诸州府监院、盐铁诸监院、户部诸州府、京兆府等部门的大批钱粮一律放免。此举显然有取悦天下人心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大赦之日李恒不顾先帝李纯灵柩尚未安葬的现实,在丹凤门内大设倡优杂戏。十五日,又亲自到左神策军中观看摔跤杂戏,好像不久之前的那场宫廷政变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然而李恒做梦也不会想到,多年以后竟有人追究这场宫廷政变杀害李纯之事。

文宣复仇

元和十五年(820年)五月十八日,号称一代中兴之主的李纯被安葬在同州奉先县(今陕西蒲城)西北二十余里的金炽山上的景陵,庙号宪宗。

随着唐宪宗李纯的安葬,似乎先前的一切风波都已经过去,但谁也没有想到15年后有人居然开始追究元和十五年宫廷政变杀害李纯的事情,并严惩肇事凶手。

公元827年,李恒的次子李昂即位,是为唐文宗。李昂生于元和四年(809年),元和十五年(820年)宫廷政变发生时,李昂已经11岁,对于政变已有知晓。李昂的继位虽然得到了王守澄的帮助,但他却对元和十五年那场宫廷政变中杀害祖父李纯的凶手得不到惩处而耿耿于怀。又因为当时宦官权势太盛,乃至成为朝廷的祸患,所以,他准备依靠宰相宋申锡寻找机会除掉王守澄,但是因为很多客观原因最终没有成功。

大和九年(836年),李昂以李训为宰相,以郑注为凤翔节度使,继续追究元和十五年杀害宪宗李纯之事。九月,李昂派齐抱真持御杖将杀害李纯的直接凶手,时任襄州监军的陈弘志杖毙于任所内。十月九日,又派中使李好古毒杀王守澄,撤换王守澄之弟王守涓徐州监军一职,不久王守涓郁郁而终。同时流放宦官杨承和于驩州(今越南荣市),流放韦元素于象州(今广西象州东北),不久将两个人赐死。

至此,元和十五年宫廷政变杀害李纯的部分重要凶手得到了惩处,但是复仇行动还远远没有结束。

公元847年,宪宗李纯的第十三子李忱即位,是为唐宣宗。李忱生于元和五年(810年),李纯被害时李忱10岁,对政变之事已有记忆。据后来唐昭宗时期翰林学士裴廷裕《东观奏记》的记载,李忱在位时宣布废除穆宗李恒的祭日,停止对光陵(穆宗陵寝)的朝拜,撤走光陵的守陵宫人,对于文宗李昂在位时尚未来得及追究的,穆宗李恒发动政变的帮凶再一次进行打击。而郭太后那个时候已过古稀之年,身为五朝太后的她由于当年参与谋划杀害丈夫李纯,此时又值李纯之子在位,这个女人心怀惭愧和恐惧之情,当年参与政变的帮凶一个个遭到清算,使她颇为坐立不安,因此她企图以自杀嫁祸于唐宣宗李忱,让李忱背上不孝的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