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讨淮西(第16/18页)
针对淮西镇内部财政枯竭的现状,裴度因势利导,在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免除了淮西四面州县的赋税,以争取民众对官军更大的支持。自讨伐淮西以来,淮西四面州县一直是负担最重、受害最为严重的地区。朝廷虽然曾经减征过一些赋税,但实际上各种征税依然让老百姓负担不起,如李墉担任淮南节度使期间,在元和十一年(816年)曾经上供绢布三万匹,黄金五百两,白银三千两。元和十二年(817年)又进助军绢三万匹,这些绢帛钱财事实上都是征自淮南的百姓。
裴度到任后,除了朝廷在七月减免淮西四面州县的夏税后,又于九月请求朝廷减免秋税。裴度十分清楚即使不减免,百姓们也很难再凑齐赋税上缴,与其这样,不如让百姓无法缴纳赋税合法化,这无疑在安定百姓,争取百姓对征讨淮西的支持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裴度虽然是一介文臣,但其军事才能丝毫不逊于那些阵前厮杀的将领,在接下来如何用兵的问题上,裴度具体部署了相关战略战术,其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官军大部分人马集结在洄曲(今河南西平北)一带,进而吸引吴元济的主力部队,而在西线则让李愬麻痹敌军,然后准备突袭蔡州,直捣吴元济的老巢。后来的事实证明,裴度的这一战略战术十分奏效,淮西镇的平定正式由此开始。
雪夜袭蔡州
在裴度的督军下,李愬在淮西战场的西线进行了充分准备,使得平定淮西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关于突袭蔡州的战略设想,事实上李愬酝酿已久,本来想在元和十二年(817年)五月即付诸实施,但由于五月至七月间大雨不断,洪水泛滥,导致李愬的计划一再推迟。裴度来淮西督军以后,李愬将突袭蔡州的设想告诉了裴度。裴度大力支持,所以订下了以大军在洄曲吸引淮西军队主力,李愬伺机突袭蔡州的计划。
十月八日,李愬进一步确定了突袭蔡州的计划,在得到裴度的批准后,他开始付诸行动。十月十五日,李愬命令马步都虞候、随州刺史史旻留守文栅城,命令六院兵马使李佑和部将李忠义带领三千敢死队为先锋,自己与士卒三千人为中军,命令部将李进诚带领三千人马殿后,大军离开行营向东进发。
当时所有人都不知道此次进兵何处,行军六十里后天色渐暗,到达张柴村(今河南遂平东南)。张柴村位于洄曲和蔡州之间,仅有淮西的极少军队和负责传递烽火信号的烽火手负责。李愬没费吹灰之力便攻下了张柴村,在稍事休整后,他留下义成军五百人留守,意在切断洄曲通往蔡州的要道和桥梁,防止身在洄曲周围的淮西军队发现蔡州被围时回援,安排好一切后,李愬领兵继续向东。
对于李愬的动向,将士们全都莫名其妙,于是有人问李愬究竟要到什么地方去,李愬的回答只有十个字:打进蔡州城,活捉吴元济。
当时很多人知道这个消息后大惊失色,在他们看来,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征讨淮西已经多年,却依旧没有进展,现在直接攻打重兵防守的蔡州,这无异于自杀式的袭击。此时正值隆冬时节,风雪天气忽然降临,气温不断下降,士卒和马匹冻死路旁的有很多,从张柴村向蔡州方向的道路,官军从来没有走过,前方会是个什么状况,谁都不知道。很多人都认为此次攻打蔡州肯定是有去无回,但畏于军纪只好硬着头皮前进。
入夜时分风雪越来越大,几步开外便难以看清前面的人马,积雪越来越厚,大军行进极为困难。在这种极端恶劣的天气下,李愬领兵向东南方向行军七十里后,终于到达距离蔡州十五里的地方。
由于是大部队行动,为防止惊动蔡州城内的淮西军队,李愬命令就近攻下蔡州近城的一个鹅鸭池,用鹅鸭的叫声掩盖本部人马的动静。
自从吴元济抗拒朝廷以来,官军不至蔡州城下已经三十余年。蔡州人从来没有想到官军这次居然会来到这里,因此蔡州城外的防备力量呈现空虚状态,而且在鹅鸭叫声的掩盖下,李愬大军的到来,蔡州城的防守军队居然毫不知情。
李愬稍做准备后立即展开攻城,六院兵马使李佑和部将李忠义在城墙上挖出土坎,沿着土坎登上城墙,手下三千士兵紧随其后。登上城头时,守门士卒仍然在熟睡,李佑率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城头守卫军队,将其全部斩杀,然后打开城门,迎接李愬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