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平定三镇(第8/8页)

宣州地处长江上游,李纯的意图是将淮南、宣、歙等军队会合于宣州,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进攻润州(今江苏镇江)。信州江西军队从正南方北上进攻润州,杭州浙东军队从东南方向进攻润州。按照李纯的军事部署,汴州宣武军、徐州武宁军的军队也要到宣州会合,不过在李吉甫的建议下,宣武、武宁军队直接从北方南下,使李锜受到来自北、西、南、东南四路官军的夹击。

李锜面对来自四面官军的军事压力,认为宣州是江南的富饶之地,如果首先攻取宣州,不仅可以给官军来个下马威,而且可以获得大量的军需物资,在战略上也可以取得主动地位,更可以平息当初求治宣、歙二州不得的怨恨。

于是,李锜派兵马使张子良、李奉仙、田少卿带领三千人马突袭宣州、歙州和池州。可是张子良等人知道官军已经形成四面合围之势,李锜叛乱必定失败,所以他们带领人马走出润州城后便和身在润州城内的李锜外甥裴行立共同密谋向官军投降。

当夜,张子良等人带领三千人马急速返回润州城。裴行立在城中放火擂鼓回应,并引导张子良的人马进攻李锜的府衙。李锜最初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当听说张子良等人反水后十分震惊。

“吾何望矣!”

愤恨之下的李锜无奈高喊了一声,不过此时他并没有慌乱,立即组织起贴身卫军“挽硬随身”从府中杀出,裴行立早就料到李锜当时所依靠的反抗力量必定是“挽硬随身”或者“蕃落健儿”,所以在李锜的府外已经埋伏下人马。等到“挽硬随身”的士兵杀出府外,裴行立的人马立即展开突袭,结果斩杀其首领李均,并传首守城军士,李锜兵马顿时大乱,李锜不得已只得退回府中。

此时张子良等人以朝廷监军所持的李纯诏令宣示城内外,指出朝廷只追究李锜一人,其余人一概不问。府中守兵闻言立即将光脚藏在府中深处的李锜五花大绑地送到府外,然后向张子良投降。

李锜被擒的消息在十月十九日传到京城长安,李纯得知消息后大喜过望,命令各路人马返回本镇。十一月十一日,李锜被押解至京。李纯在兴安门前斥责李锜的叛逆之举,然后下令将李锜及其子李师回腰斩处死。

从十月初李锜准备攻打宣州开始到最终兵败被擒,仅有半个多月的时间,是李纯即位第一年平定西川、夏绥、镇海三大叛乱中用时最少的。从平定镇海之乱中,李纯认识到藩镇堡垒从内部攻破的重要性,事实证明,在未来李纯一系列平定藩镇的战争中,他着重加强了这方面的运作,并取得了相当成效。

对于李纯而言,李锜叛乱的平定虽然说不上是多大的军事胜利,但在政治上却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向天下藩镇表明,李纯具有不惜一切手段迫使叛逆的藩镇就范的决心。另外,镇海的成功收复,在经济上为后来平定淮西、平卢等藩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李纯虽然决心以法度裁制藩镇,但他并不是穷兵黩武。他深刻地认识到藩镇之乱绝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平服的,当然也明白无论是西川刘辟,还是夏绥的杨惠琳、镇海的李锜,朝廷之所以很快就能平定他们,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实力远不如平卢、魏博、成德等藩镇那样强大。鉴于此,李纯在即位初年就对那些强藩暂时采取了妥协策略,如平卢节度使李师古去世后,众将没等朝廷任命,就拥立其异母弟李师道为节度使。后来李师道对朝廷经常缴纳两税,李纯见其毕恭毕敬也就采取了默许的态度,这对于朝廷争取时间积蓄经济、军事力量都是十分必要的。

但事实证明,那些强藩犹如欲望永无止境的强盗,越发对以李纯为核心的唐廷采取极端蔑视的态度。因此当元和四年(809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拒绝朝命时,李纯在很长时间的犹豫不决后,终于再也忍耐不住,决定以此为契机,彻底解决长达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河朔三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