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平定三镇(第7/8页)

李锜当时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很多大臣的不满。但凡是上疏揭发李锜罪行的大臣都受到其迫害,这让很多人选择了沉默,于是李锜越发得志,随之而来的就是野心的暴露。

李锜得志后,在润州大肆扩充兵力,选择善于骑射的勇士组成一支军队,名为“挽硬随身”(挽强弓的亲兵),以胡、奚等少数民族长胡须者组成一军,名为“蕃落健儿”。他以这些人为骨干,给予他们的军饷超过其他士兵数倍。

就在李锜扩张势力的时候,顺宗李诵登上了皇位,他察觉出了李锜怀有异志。因此,在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三月,诏令免去了李锜的盐铁转运使一职,夺回了盐铁漕运大权,但同时为了稳住李锜,将其浙西观察使的官职升迁为镇海节度使。

镇海军当时所领的润、苏、常、杭、湖、睦六州,是大唐帝国财政来源的主要地区。针对当时藩镇逐渐脱离中央朝廷领导的现状,李纯即位后,有意解除宰相杜佑的盐铁转运使之职。当李锜得知这一消息后,千方百计地贿赂当朝权贵,企图重领盐铁转运使的职务,并要求将宣州(今安徽宣城)、歙州(今安徽歙县)划归镇海。针对李锜的无理要求,翰林学士李吉甫坚决反对。

李吉甫举出了当年韦皋经营西川,结果最后让刘辟钻了空子反叛的例子,来说明李锜在镇海有不臣之心已非一日,如果让他重新担任盐铁转运使之职,掌握江淮财富,那无异于更加促使他谋反。李吉甫的话让李纯深以为然,于是他拒绝了李锜的请求,另派李巽出任盐铁转运使之职。

李锜得知消息后,对李纯的安排颇为不满,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锜逐渐将谋反提到日程上来。

西川叛乱平定后,李锜第一个主动提出入朝觐见皇帝,这一点颇出乎李纯的意料。李纯在高兴之余,于九月派遣使者前往润州,在宣慰镇海军的同时征召李锜入朝。然而李纯在这件事上显得过于天真,李锜主动提出入朝,其时是想试探一下皇帝李纯对自己的看法,因为在过去的许多年中,朝廷往往会拒绝那些特别受到信任的藩镇大臣入朝。

李纯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番盛情征召,反而让李锜生出了疑心。于是李锜一方面继续摆出想要入朝的假象;另一方面称自己有病,一再拖延入朝日期。

对于李锜的拖延,李纯当时搞不清他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因此将此事提交宰相们商议。武元衡认为,李锜这明显是藐视朝廷,与其任其坐大,养虎为患,不如现在趁机强征其入朝,如果李锜继续拖延,那就用武力讨伐。

武元衡的建议十分对李纯的胃口,十月五日李纯再次诏令李锜入朝担任尚书左仆射,同时任命御史大夫李元素为镇海节度使。

对于李纯的再次征召,李锜预感到这似乎隐含着一股杀气。他再三权衡之后,借口镇海发生兵变,自己需要控制住局面,暂时不便离开镇海,婉言回绝了李纯。

在回绝皇帝的同时,李锜明白这可能会激怒皇帝李纯,于是他一边上表,一边精心准备。他派心腹将领率领数千人马,分赴苏、常、湖、杭、睦五州,杀掉朝廷任命的各州刺史,直接掌握五州。同时,他又派部将庾伯良带领数千人马奔赴江宁修缮修筑工事,准备武力对抗朝廷。

李锜已经将武力对抗朝廷付诸行动。李纯决议兴兵讨伐,十月十一日,他正式发布《讨李锜诏》,和先前讨伐刘辟、杨惠琳不同的是,他除了在诏书中历数李锜的罪行之外,还特别在诏书中提到了征讨李锜是“不得已遂复用师”。

从李纯的志向来说,他是要平服天下藩镇,重振大唐国威。这就免不了要兴兵动武,而一旦动武,受伤害最深的就是普通百姓,对于这一点,李纯十分清楚。因此,这次在向天下人发布的诏令中,李纯特意强调了再次用兵的无奈,以此求得天下百姓的谅解与支持。应该说李纯这样做显然是一种明智的策略,至少从名义上来讲是师出有名。

颁布讨伐诏令后,李纯立即任命淮南节度使王鄂为招讨处置使,宦官薛尚衍为都监招讨宣慰使,统领宣武(治所汴州)、武宁(治所徐州)、武昌(治所鄂州)、淮南(治所寿州)、宣州(治所宣城)、歙州(治所歙县)等六州兵马出宣州,江西军出信州(今江西上饶),浙东军出杭州,共同讨伐李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