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平定三镇(第6/8页)
永贞元年,李纯即位后,整治韩全义的机会完全摆在了他的面前。李纯有意撤换韩全义,这让韩全义的内心十分惧怕,主动要求归朝。永贞元年八月,韩全义入朝后,李纯密令宰相杜黄裳以韩全义当年出征淮西不利、桀骜不驯为借口,让其以太子少保的名义退休回家。
韩全义就这样灰溜溜地离开了朝廷。于是,李纯立即派遣右骁卫将军李演出任夏绥节度使。然而就在李演奉命前往夏州就任的时候,韩全义的外甥杨惠琳突然发飙,以武力拒绝李演前往夏州就职,并同时上表称藩镇将士推举自己为节度使。
显然,杨惠琳武力抗拒王命是出于两种目的,一是对舅舅被勒令退休表示严重不满;二是趁着夏州群龙无首之际,自己掌控夏州,继续称霸一方。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李纯都十分怀疑其背后主谋是韩全义。对于杨惠琳企图造成既成事实,迫使朝廷接受的做法,如果加以妥协那就是对韩全义以往藐视朝廷的纵容,更是对数十年来藩镇以武力手段决定节度使恶习的姑息,何况当时朝廷正处在平定西川叛乱的关键时刻。
此外,夏州辖地虽然只有四州十四县,但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西边的吐蕃、北边的回纥全都对大唐虎视眈眈,如果朝廷不能十分有力地控制这一地区,吐蕃和回纥都有可能通过这一地区挥兵南下,直接构成对朝廷的军事威胁。在以往的历史上,夏州这个地区经常会成为少数民族国家威胁中原的通道。
“一定要控制住夏州的局面!”
这是李纯当时内心唯一的想法。
李纯决定出兵讨伐杨惠琳之际,河东节度使严绶上表请求出兵。于是李纯诏令河东军、天德军合兵共同讨伐杨惠琳。河东军(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地处夏绥以东,天德军(治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地处夏绥以北,李纯的目的显然是想从东、北两个方向夹击夏绥,使其没有逃窜的余地。
事实证明,李纯的部署十分有效,平定夏绥之役出乎预料的顺利。元和元年(806年)三月,河东节度使严绶派遣部将阿跌光进、阿跌光颜兄弟二人领兵向夏绥进军,同时天德军从其北部向夏绥大兵压境。在朝廷巨大的军事压力面前,杨惠琳很快崩溃,三月十七日,夏州兵马使张承金从内部反水,斩杀杨惠琳,后将其首级献给严绶。
平定杨惠琳的叛乱,李纯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也许是对外甥杨惠琳起兵不久便宣告失败而失望,也许是惧怕李纯接下来会问罪自己,没过多久,韩全义便吃下伸腿瞪眼丸一命归西。
平定夏绥虽然是李纯在位期间一次很小的军事行动,但由于是其即位初期,而且正值平定西川叛乱的关键时刻,成功平定夏绥可以说是平添李纯信心的一战。这不仅为几个月后彻底平定西川刘辟叛乱增强了极大的信心和勇气,而且更让初登大位的李纯立下了威严。
平定镇海
李纯在初登大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接连平定夏绥、西川叛乱,这不得不让全国其他藩镇对这个年轻的帝王刮目相看,为了一睹这位新皇帝的风采,很多藩镇开始提出入朝的请求。
按照唐代制度,地方高级官员应定期入朝觐见皇帝。可是安史之乱以后,由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地方官入朝的制度逐渐被破坏,一些藩镇节度使终身甚至几代人不入朝。虽然代宗、德宗皇帝多次强调藩镇入朝制度,但由于朝廷威信受损,所以基本上等于是说空话,没人会买账。也正是因为如此,唐朝中后期地方官员能否主动入朝,已成为衡量其是否效忠的一个关键因素。
夏绥、西川叛乱平定后,第一个主动提出入朝觐见皇帝李纯的是镇海节度使李锜。不要认为李锜主动提出入朝,是多么的诚心诚意,事实上这是一种试探。
李锜是淄川王李孝同的五世孙,也是高祖皇帝李渊的八世孙,属于皇室宗亲。早年因父亲李国贞的原因,以门荫成为凤翔府参军,贞元年间先后担任宗正少卿,杭州、湖州刺史;由于李锜多以珍宝贿赂当时受德宗李适宠信的李齐运,因而调任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诸道盐铁转运使。
盐铁转运使一职关系着朝廷的财政命脉,一般都由德高望重的大臣或者宰相出任。而李锜担任该职后,利用职权之便,汇聚大量珍宝进献德宗李适,深得李适赏识。他就是凭借皇帝的信任,桀骜不驯、专横跋扈,漕运之利任由其随意支配,并且广加贿赂朝廷权贵,而国家的收入却日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