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玄武门之变(第4/13页)
当然,李世民收买禁军将领是为了在禁军中安插自己的人,以备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自救,如果没有后来一系列的突发事件,他是断然不会采取暴力手段的。
那么常何为什么就不能像尉迟敬德那样坚持自己的原则,拒绝李世民的收买呢?其实,这与他的地位有关。
从常何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仁兄并不受朝廷的待见,可以说能够担任玄武门的禁军守卫将领,已经算是重用他了,这也就证明在当时来讲他不属于任何派系,没有派系就没有靠山,没有靠山就别想升官。
如果一切就此平静地度过,也许常何干到老最多也就是个保卫科长,然后混个退休金回家养老。
但常何至少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在他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官职怎么说也应该得到升迁,但是没有靠山的他无论如何是实现不了这个愿望的。所以面对李世民的拉拢和收买,常何义无反顾地跟了过去。
我虽然对常何的行为不能认同,但是我能理解。因为在他的心中,至少还有一样东西存在———理想。
他不可能像李世民那样,统领千军万马,也不可能像房玄龄、杜如晦那样治大国若烹小鲜,作为一个小人物,我想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能有个好的前途,穿上等的绫罗绸缎,让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然后祭祖的时候,对着祖先说一句:常何没给你们丢脸。
而现在秦王李世民丝毫没有鄙视常何,还能让他实现心中的理想,常何难道不感激吗?所以我说,常何被收买,是因为他想实现心中的理想,而作为一个小人物,他是没有其他途径去实现的。
当然,被收买的常何当时肯定想不到,自己作为一个小人物,居然承担了和自己身份不符的巨大历史责任。
第二个人:王晊。
王晊是李建成的手下,时任东宫率更丞。
率更丞是东宫率更寺中的官员,率更寺是掌管宗族次序、礼乐、刑罚的地方,一把手是率更令,下边有两个副手,就是率更丞。
作为太子党的成员,王晊如果一心一意地做好本职工作,相信一定会有个很好的前途,但为什么王晊偏偏被李世民收买了呢?在我看来,王晊很可能并不受李建成的重用。
前边我说过,率更丞是二把手,或许在王晊看来,以自己的才能应该完全有能力当一把手,或许他根本就认为自己应该像魏徵那样,成为李建成的首席谋士。可惜的是,王晊的理想不能成为现实,有能力的人多如牛毛,想让领导器重你,给个理由先?
久而久之,王晊的心理开始失衡,随之而来的就是压抑,压抑久了很可能就会爆发,当然爆发的形式多种多样。脾气大的很可能找领导大吵大闹一番,脾气柔和一些的或许开始寻找机会,暗中打击报复。
王晊能够成功被李世民收买,或许就是出于一种报复李建成的心理。
当然这一切都是我的推测,不过后来在昆明池政变中,正是王晊将李建成政变所有的计划报告给了李世民,才使得李世民成功逃过了一劫,这不能不说是对李建成的报复。
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敌人的敌人也是朋友。
同时,王晊的被收买很可能还反映出了一个问题:东宫太子集团人心不和。
从李建成拉拢尉迟敬德的做法,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出,李建成笼络人心的手段并不高明,这也说明他对自己手下人的笼络或许也并不成功。
从史书记载来看,李建成如果有重要的事情商量,总是和李元吉一起讨论,而对于其心腹的参与,史书记载的很少。这就说明李建成的东宫太子集团,表面听起来好像很能唬人,实际上能为李建成真正谋划事情的,除了魏徵之外,似乎就没有别人了。
大家工作都没有积极性,那就是领导的问题。
在笼络人心的手段上,可以说李建成有着明显的缺陷。而这个缺陷也为他后来在玄武门事变中的惨败,埋下了导火索。
而李世民这边正好和李建成相反。从后来计划发动玄武门事变我们明显可以看出,李世民的身边有一批为他尽死力、知机识变的将士,在这一点上不能不说李世民笼络人心的手段是非常高明的,无论是文臣、武将,甚至连常何这样的小人物,李世民都倾心去培养感情。这样的领导如果没有人肯为他卖命,那简直就没有天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