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内斗(第5/9页)
那么,李建成之后,谁最有资格当太子呢?当然是李世民!
如此看来,李世民的计划简直堪称完美。事实上,他也得到了李渊立他为太子的承诺。
多年的拼搏,多年的梦想,今天就要成为了现实。李世民终于放下了一颗悬着多年的心。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成功平定杨文幹造反,回来等着李渊封自己为太子的时候,李渊却改变了主意。
李渊的改变
李渊决定不废除李建成的太子地位,让他回去继续留守长安,这也就意味着李世民做太子的美梦彻底破灭。对于李世民来讲,这实在是个晴天霹雳!
朝堂之上,君无戏言,李渊为什么出尔反尔呢?
历来皇帝对于谋反事件大都是本着“小事化大”的精神进行严肃处理,由此搞出个冤假错案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刘文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李渊宁可背上“言而无信”的骂名,也不肯废掉李建成呢?
关于这一点,史书上同样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我们只能继续发挥逻辑推理的力量,去探寻埋藏在李渊心中那个不为人知的原因。
《唐律疏议》上明确记载,计划谋反而没有实行等同于实行,如果是在谋反计划中而事情败露的,也等同于谋反,即使仅仅是嘴上说说的,也要判为流放,对于付诸行动的,十六岁以上的要处以绞刑,凡是参与者一律斩首示众。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什么事情都好商量,只有造反这件事是毫无商量余地的。在我看来,李渊之所以改变态度,可能是因为三个原因。
第一,太子谋反的证据不足。
杨文幹造反能证明太子也造反吗?表面看起来似乎可以这么认为,事实上则不然。
虽然杨文幹是太子的人,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人,如果按照杨文幹造反,太子必定造反的逻辑,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当初刘文静因为造反被杀,刘文静是李世民的人,那么李渊同时也应该处死李世民呢?
显然,这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李渊很可能考虑到了这一点。而促使李渊考虑到这一点的原因,就是李建成敢于到仁智宫主动表白自己的行为。在李渊看来,如果李建成真的谋反,是绝对不敢到仁智宫表白自己的。
第二,前车之鉴。
既然谋反的证据不足,那显然废掉太子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我猜想李渊当时也一定很伤神,毕竟已经给了李世民承诺,如果皇帝说话不算数,那会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但是这一切都没能阻止李渊说话不算数,这究竟是为什么?
因为当时的李渊想到了一个人曾经做过的事情。这个人就是隋文帝杨坚。
大家都知道,隋文帝杨坚开创隋王朝留下千古美名,但是这位皇帝一生却做了一件最大的错事,这件事也最终要了他的命,并且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废杨勇,立杨广。
隋文帝被杨广忽悠的事实,距离李渊实在很近,近得甚至让他有一种切肤之痛。李渊就曾经感慨如果杨勇继承皇位,那隋朝也许就会是另一番景象。
正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李渊在当时一定会以隋文帝为教训,小心翼翼地处理废立太子的事情。
现在李世民设计的圈套不正是当年杨广陷害杨勇的翻版吗?本人斗胆地推测,李渊未必没有想到这一点,只是没有切实的证据来揭穿李世民而已!
当然,史料上记载李建成之所以没有被废掉有一个关键的原因,那就是齐王李元吉的力保和后宫嫔妃的枕头风起了作用,不过在我看来如果太子谋反证据确凿,谁说好话也是没有用的,说不定说好话的人还会被打成太子一党而被严肃处理,所以李元吉和后宫的嫔妃不会轻易地冒这个险,但是这个记载却引出了我要说的第三个原因。
第三,发觉太子是被冤枉的。
李元吉和后宫的嫔妃不是白痴,如果太子谋反属实,他们是绝对不会挺身营救太子的,他们这么做的基础只能是太子谋反不成立或者说证据不足,这就与我上边所说的第一个原因相吻合了,换句话说李元吉和后宫嫔妃的出马是建立在李渊对太子谋反事件并不确定的基础之上的。
而这个不确定就是因为李渊发觉太子谋反很可能是被人冤枉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李元吉和后宫嫔妃的出马才会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