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内斗(第3/9页)

综合上边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这起造反案件有着太多的疑点,在我看来李建成很有可能是被栽赃陷害了。当然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

那么接下来,李建成的态度就至关重要了。如果不去仁智宫,那么他将必死无疑。可是在六月十二日,李建成来到了仁智宫。

太子请罪

李建成并不是来攻占仁智宫的,而是来请罪的。我们来看一看李建成的表现。

刚刚到了仁智宫,李建成马上去见李渊。据史料记载,李建成见到李渊后,“奋身自掷,几至于绝”,也就是说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谋反,李建成极力表白自己,甚至差点背过气去。在没有弄清真相之前,李渊不得已将李建成暂时软禁了起来。

在我看来,李渊软禁李建成是因为一个事实———杨文幹曾经是李建成的宿卫。

即使李渊不相信李建成谋反,但毕竟杨文幹是李建成的人,你的人造反,你难道不知道,我想换了任何一个人都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但是另一个问题就出来了:李建成如果真的造反,他为什么还敢到仁智宫表白自己,如果自己的表白李渊不买账呢?那岂不是白白送死!

其实,当时李渊没有杀掉李建成已经算是很客气了,因为大部分皇帝听到“谋反”两个字时,基本上都会出现头脑暂时短路的现象,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李渊能够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应该说表现得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我觉得,李建成如果真的谋反,是绝不可能亲自去仁智宫的。

通过上边的分析,使我更加倾向李建成是被人冤枉的。也许有人会问:冤枉李建成的人究竟是谁呢?大家先不要急,在揭晓答案之前,让我们继续追寻案情,看看接下来发生的事。

为了调查整个事件的真实性,李渊决定让司农卿宇文颖急召杨文幹到仁智宫对质。在李渊看来,杨文幹是李建成的人,无论他是不是想谋反,太子现在在自己手中,杨文幹没有理由不听从自己召唤。

可是,就在宇文颖到了庆州,和杨文幹说明情况后,杨文幹立刻宣布起兵造反。这实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现在太子已被皇帝所控制,杨文幹无论是否真的想造反,此刻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直接前往仁智宫,如此贸然的起兵不仅救不出太子,反而很有可能置太子于死地。

在当时来讲,杨文幹在遥远的庆州,在宇文颖没有到来之前,并不知道仁智宫所发生的一切,也就是说将仁智宫和杨文幹联系起来的人是宇文颖,那么宇文颖究竟对杨文幹说了什么?

据《资治通鉴》记载:宇文颖以情告之,文幹举兵反。这实在是个很模糊的记载,宇文颖究竟告诉了杨文幹什么“情”呢?在我看来,这个宇文颖很有问题,他很有可能就是冤枉李建成那个人的帮凶。

接下来的事情,相信不难推测,哪里有造反,哪里就有镇压!那么李渊派谁去镇压了呢?答案是:李世民。而且在李世民出兵之前,李渊答应只要李世民平定叛乱,回来之后就封他为太子。

很快,在李世民的指挥下,迅速平定了杨文幹叛乱,避免了一场浩劫。

写到这里,可能有的人已经看出来一些眉目。那就是在整个杨文幹造反事件中,李世民得到的好处无疑是最大的。

这种好处并不是物质上的好处,而是政治上的资本,想一想秦王李世民在关键时刻帮助皇帝平定了内部叛乱,而且还得到了皇帝封自己为太子的承诺,对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世民来讲,无疑是最大的收益。

可以说,李世民已经十分接近太子的位置了。这不正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吗?难道李世民的运气真的这么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真相

好了,就此揭开谜底吧。

虽然接下来我要说的话,史料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我依然相信接下来的叙述才是被历史掩盖的真相。

杨文幹造反事件是李世民精心设计的圈套。

如果要想彻底揭露李世民设计的这个圈套,一切一切我们还得从李建成给杨文幹运送盔甲说起。

运送盔甲这件事绝不是李建成为了准备谋反而做的事情,在我看来,很有可能是杨文幹出于自身的需要,向李建成申请索要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