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努力学习明治维新:袁世凯最终将大清引向立宪改革(第5/8页)

这个人是革命党人吴樾,这起“人体炸弹”袭击事件也是他和他的同志们精心策划的。革命党人并不希望朝廷推动立宪,朝廷一旦立宪,就会受到民众的欢迎和拥戴,把一部分人心再度吸引过去,革命就会失去市场。所以在革命党人看来,立宪最受伤害的其实就是他们这帮人,不惜以暗杀来破坏,当然,他们也并不相信朝廷会真心进行立宪改革。

炸弹一响,朝廷里有人的态度就变了,他们纷纷上奏攻击立宪,要求立即叫停。形势一片风声鹤唳,仿佛又回到了戊戌变法失败之前,在天津的老袁同志大概是鼻子比较灵,他嗅出了朝廷异常的政治气息,也立即换了一副面孔,开始跟在这些人身后附和“不可立宪”。袁世凯的表态传到了载泽等人的耳朵里,他们很是摸不着头脑:之前强力推进立宪的不也是你老袁吗?又出钱又出力的,怎么现在又反对了?他们以为老袁的立场又变了,成了反对立宪的人,以至于后来跟人谈到朝中有谁阻挠立宪,载泽悲愤而答:“小阻盛宣怀,大阻袁世凯!”

其实皇室子弟载泽哪里了解老袁的这一套,他当年可是在慈禧面前说哭就哭的,改两句口对他来说那简直是无须按套路出牌,袁世凯最终是会让这位镇国公认识他的“真面目”的。

现在,一切都取决于慈禧的态度了。朝中那些转换风向的人认为立宪带来了自杀性炸弹袭击,影响社会稳定,所以万不能立宪,但他们万没有想到,慈禧并不这么看,慈禧同志一直把革命党人当作最大的心腹之患,其实立宪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防止出现更多的革命党人。现在,既然革命党人不惜以自杀性袭击来阻止立宪,说明他们很害怕朝廷立宪,所谓敌人担心的就要加强,敌人拥护的就要毁灭,看来朝廷只有强力推动立宪,才是对革命党人致命的打击!

慈禧同时更加欣喜地看到,自从炸弹事件发生之后,社会舆论破天荒地几乎都站在了朝廷这一边,报纸对这种以“暴徒”式的政治暗杀来阻止大清进步的行为,表示出强烈谴责和极大愤慨。社会团体纷纷向五大臣发来慰问电。说实话,这么多年了,慈禧还是第一次见到有这么多人向朝廷表达善意的,不习惯啊。

吴樾大概没有想到,他舍命破坏立宪,却反而让慈禧更加坚定了立宪的决心,出洋考察终于走上不可逆的轨道。1905年12月,在调整了其中两位大臣之后,新的“五大臣”率领的考察团再次从北京出发,还是以载泽为首,分率两路去往日本和欧美,对于重点考察对象——日本的这一路由载泽亲自率领。

袁世凯的立宪思想

五大臣终于顺利出洋了,他们一时半会儿也回不来,老袁自然不会忘记为立宪做一些实际工作,他在天津成立“宪政研究院”,网罗了一大批改革领域的人才作为他的幕僚团队,组织他们埋头编写普及宪政的书籍:《立宪纲要》。大家知道,一旦这位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仁兄开始去编书,那是有故事的。当年为了获得小站领兵的统领权,这位老兄也光荣地当过一次责任编辑,编了一本兵书献给国家——具体接收方是荣禄。

现在老袁又开始编书了。很显然,随着五大臣出洋考察学习已经成为事实,立宪的大环境已经变好,他是想执立宪改革的牛耳,成为立宪改革的权威。好吧,为了不让袁大人的工作白做,我们就以这本书以及“宪政研究院”的其他研究成果为基础,替老袁为大清的人们上一堂与立宪相关的政治课。当然,为老袁编书的那些人都是饱学之士,并不像老袁那样喜欢用人民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大白话。为让课堂更符合老袁的风格,我们将其中的内容进行一些大白话处理。

首先,宪政是源自西方的,但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和民主、自由、共和都有一定的关联,这些概念都是围绕“人”而产生的,而人有两个最基本的命题: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具备之所以能做一个“人”的各种基本权利——人权。

让我们来假设某个地方生活着1000个人,有一天大家发现其中的某一位十分富有,家里怎么说也有百八十两金子,还不肯老实交出来分给大家,于是大家认为可以把他给砍了然后把金子分给大家。这位仁兄很有意见:我的金子也是我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积攒下来的啊,凭什么要把我给砍了呢?大家告诉他:因为我们这是投票啊,包括你在内,一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民主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