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努力学习明治维新:袁世凯最终将大清引向立宪改革(第4/8页)
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发展成了“立宪派”,他们呼吁朝廷参照日本模式实行君主立宪,这些人包括国内外的留学生、东南沿海的实业家、士绅以及个别朝廷官员等等,从这个时候起,当年的“维新派”终于取得了一个重大突破:树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个共同的奋斗方向,以前只知道要“变法”,到底如何变,那是各有各的说法,康有为和梁启超也经常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一天一个想法,而现在终于发现了打开大清改革之门的那把总钥匙——宪政。这是很不容易的,它经历了戊戌变法时期的失败,经历了失败后的流血,经历了流亡海外,此时的康梁也许才发现,对于一件从没干过的事情来说,第一步也许不是全面出击,而是能不能首先提炼出一个明确和具体的目标。
接下来就是八国联军之乱,朝野上下的“救亡”危机进一步加重,慈禧推行新政,袁世凯成为改革的带头人,成绩令人瞩目。1904年6月,民间立宪派的领袖人物之一、大实业家张謇给老袁写了一封信,请求他在朝廷出面推动立宪,张謇很清楚,虽然立宪的思潮和舆论已经很热,但如果没有朝廷实权人物的推进,那也只是思潮和舆论而已。
老袁的回答令人意外:我们还是再等一等吧(尚须缓以俟时)。
袁世凯在等待那个时机,那个对于朝野来说“救亡”危机最严重、民间舆论也最强大的时机,这就是日俄战争的结果。此时日俄已经开战,俄国和大清一样,都是君主专制国家,日本却是学习的目标,如果日本取胜,立宪国战胜了专制国,说明君主立宪确实要比君主专制“强”,这对于一直饱受洋人欺负的朝廷来说,将是不小的震撼,也无法拒绝这样的学习。
一年之后,1905年6月底,日本战胜俄国已成定局,从朝廷到地方上的实权大臣没有一个不谈立宪。地方上,以署理两广总督岑春煊为代表,他奏请派考察团去国外考察学习。朝廷里以军机大臣瞿鸿禨为代表,这位平时看上去有些保守的清流派大臣,竟然更猛,奏请慈禧派他亲自出国去考察学习,其他如御史赵炳麟等人也纷纷奏请立宪。这时候,一直“稳坐钓鱼台”的袁世凯才出手了,他奏请慈禧先派皇室亲贵出洋去“考求政治”,等考察回来之后,太后可以根据考察报告再做决定。
袁世凯不愧为老谋深算,派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去,慈禧才会放心,而他并没有特别提到日本,而是认为应该去日本和欧美各国考察学习,这才有“大国风范”。慈禧批准了,老袁当即让直隶总督衙门出了十万两白银,在地方督抚中带头解决了出洋考察的经费问题,要知道朝廷是没钱的,老袁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发挥了他实干的作风。后来的事实证明,对于推动立宪,老袁虽然动作比较慢,但他比任何人都具有坚定的决心,这种决心来自于他的自信:在朝廷,只有他才能把立宪推进到底,一旦走上这条路,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但这项改革事关太多人的利益,台前幕后都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白天黑夜都有无数个脑袋在算计,必定比在直隶进行的任何一项改革都要更加艰难和复杂。就他自己的官场风险来说,除了没有那个围园杀后的阴谋之外,他已经变成了当年的康有为,所以他才不能学康有为,他必须“手段灵活”,偶尔玩玩左右逢源、两面三刀的把戏,低调做人,不疾而速,如此才有可能换来一个理想的结果。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了立宪改革真不是那么简单。
9月24日,以镇国公爱新觉罗・载泽等五位大臣为领队,大清的两路考察团分别去往日本和欧美考察学习,史称“五大臣出洋”。这是几千年以来未有的事情,也是迈向立宪的重大一步。报纸上推出了专题报道,“立宪派”更是奔走相告,喜极而泣。在人们的欢送中,载泽一行人来到京城正阳门火车站,上了为他们准备的专用车厢。人多眼杂,谁也没注意,一位不速之客也混上了车厢,他随身携带的是一枚炸弹,估计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安检措施,这个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就被带上了火车。
这个人准备把炸弹扔到五大臣怀里的,不过他终归是混上来的,没办法过分接近载泽等人,炸弹引爆了,此人当场身亡,五大臣相距较远,伤得并不十分严重,但着实吓得不轻。据说当时载泽大人摸着自己的头问:“我的头呢?”别人望了他一眼,赶紧回话:“大人,您的头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