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努力学习明治维新:袁世凯最终将大清引向立宪改革(第2/8页)

在学习借鉴日本经验后,1907年,老袁治下的天津先后成立了天津府高等审判分厅、天津地方审判厅和乡谳局,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地方高级法院、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再加上朝廷的大理院(全国最高法院),已经在大清建立了完备的四级三审制,同时还在天津设立了检事局,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检察院。不过,机构是学来了,但相关的原则在大清并没有很好地实现,比如刑讯逼供并没有被彻底废除,司法也没有真正独立,审案子的虽然有了专门的人员,不再是知县老爷,但知县老爷仍然有门道去干预审案的结果。不得不说,老袁的手里虽然诞生了我国第一套近代地方司法、检察系统,但他也没有斗得过传统。

接下来,我们要说到老袁的老本行——军队改革。这方面他比较有经验,所以整个大清的军队改革实际上都是他负责的,他也兼任了朝廷练兵处会办大臣。老袁参照德、日等国的做法,把大清的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和后备军三个序列,规定常备军服3年兵役后退为续备兵,又三年为后备兵,再三年退伍为民,但遇有战事,这些人又可以征调入伍。这是我国军队史上第一次有如此科学的梯队化设置,但更加科学的是具体到每一支军队的改革。

大清之前的军队都是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的,每营为500人左右,若干个营再组成规模再大一点的军队,编为前路军、后路军、左路军、右路军、中路军之类,而且在兵种上基本都为步兵。这在拿着长矛大刀对砍的时代还可以,但已经完全不能适应以步枪大炮为武器的大规模战争需求了。于是,袁世凯负责编练的新军开始把基本建制扩充为——“镇”(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师),人激增到12500人左右,镇下面依次设有协(旅)、标(团)、营、队(连)、排、棚(班)。每镇以步兵为主,同时设置炮兵、骑兵、工兵和辎重兵,很显然,在扩大基本建制的同时还考虑了多兵种协同作战的需要。

到1905年,袁世凯练成新军6镇,这已经是大清最重要的一支国防力量。当然,不出意外,老袁又在这些军队里培养了大批嫡系军官,他们就是后来的“北洋军阀”。

在教育领域,没有中过举的袁大人最重要的改革,自然是在1905年联合张之洞等人奏请朝廷废除科举了,不过袁大人并不是仇视高等教育,他也相信知识就是力量。总督直隶期间创办的各类新式学校简直数不胜数,比如南开学校,这是今天南开大学(著名校友周恩来)的前身;陆军大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军事类大学;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这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前身(著名校友蒋介石);北洋法政学堂,这是我国第一所法政专科学院(著名校友李大钊)。更加难得的是,老袁还热心女子教育,比如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北洋女子师范学堂(著名校友邓颖超),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公立护士学校——北洋女子医学校,等等。

经济领域的改革应该是老袁花费心血最多的地方,他规定,直隶新官员上任之前一律先去日本学习考察3个月,回来后通过考核才能上任。这确实很有效果。直隶工艺局、实习工厂、劝业铁工厂等等,都是这些官员考察学习回来后办起来的,其他著名的工厂还有造纸公司、煤矿公司、洋灰(水泥)公司、玻璃厂等等。实业的发展带动了金融业的兴起和发展,在学习日本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1902年袁世凯命人在天津开办北洋银元局。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机械化大规模造币,便于流通的银币替代了银两之后,带来了工商业的繁荣。

在多种改革举措并举的情况之下,渐渐地,大清涌现了一个著名的大城市,一个新的改革中心和窗口,它就是天津。史料有载:

1901年,天津有了自来水,而北京直到1908年还认为自来水是“洋水”,怀疑有毒而不敢使用;

1902年,天津有了电灯,又领先于北京;

1906年,天津城内建起了环城有轨电车并通车,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拥有轨道公共交通的城市,领先于京沪。

所有这些“西洋景”,不仅给天津这座城市带来了繁华,更培育了天津的人们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讲究公共卫生等初步的公民意识。正是在得大清改革风气之先的基础上,老袁接下来要进行的就是地方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大动作——地方自治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