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东乡T”:东乡平八郎全歼波罗的海舰队(第4/10页)

炮击正酣的罗长官突然意识到大事不妙,他简直想拿自己的头去撞已经打得发红的炮管,懊恼万分地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打炮!我为什么要打炮!这根本不是打炮的时候!

一切已经来不及了,东乡平八郎的“T”字战法已经形成,它刚刚浮出水面,就已经完成了,虽然波罗的海舰队不是纸面上标准的一“竖”,而是两“竖”,但这只不过多出一艘先被夹射的军舰而已,完全不影响“T”字战法,完全可以看成是一“竖”。虽然联合舰队也不是纸面上标准的一“横”,而是在相对位置上类似于“亻”形状,但纸面上的完全规则“T”即使出现也是不可能持久的,正是因为是“亻”的形状,联合舰队才能不断压制纵队,使这种相对位置关系能长时间存在,如果波罗的海舰队想做出摆脱调整,联合舰队就会依据航速优势做出相应调整,反正那一“横”永远压在你头上——这正是实战中的“T”!

在黄海海战中首次尝试失败之后,东乡平八郎总结了教训,他认识到如果要在实战中打出“T”字战法,就必须先“犯傻”,必须先付出代价,必须让本舰队进入敌舰队的杀伤范围,才能开始转弯,转向那一“横”。也就是说,联合舰队在杀伤范围内的那个固定的转弯点,也就是那个让罗长官无比兴奋的“打靶点”,是东乡平八郎故意送给他的。唯有如此,唯有让他有白白“打靶”的机会,才能让罗长官忘乎所以,才能吸引他的波罗的海舰队不跑并不改变航向,把阵形始终留在那一“竖”上,事实上,这个固定的“打靶点”就相当于先送给波罗的海舰队一个“T”!

原来完成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T”字战法也很简单:只要再往前一步,主动承担风险和做出自我牺牲,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有些代价是必须付出的,这大概是“T”字战法太过凌厉,老天不允许一方尽占先机和一劳永逸,你要得一个“T”,就必须先送给别人一个“T”,你要享受胜利的果实,首先就要承受与它共生的磨难。东乡平八郎正是在首次尝试失败后明白了这一点,但并不是明白这一点就可以了,接下来的事情还有很多。

首先是朝哪个方向转弯,虽然向左后方的左满舵和向右后方的右满舵都能完成转弯掉头,但两者在实战中有绝对区别。

转弯之前,联合舰队是由我们书页的上方开向下方,波罗的海舰队由书页下方开向上方,所以转弯时必须向左后方转弯,必须以逆时针回转,也就是在转弯的同时拉近两大舰队之间的距离,而向右后方转弯虽然也能够完成掉头,并且由于越来越远离波罗的海舰队而减少被炮击的危险,但与此同时,由于双方的远离,“T”字也就无法形成了。这就是说,要想做到成为波罗的海舰队头顶上的那一“横”,也必须有一段冒着炮火彼此接近后形成的并行线,才能完成“T”。

在这个过程中,航速就是很关键的因素,罗长官的舰队到来之前,它的最高航速早已经被“护送”的巡逻艇大致摸清楚,这支舰队满载煤炭等物资,快舰又要照顾慢舰,最高航速只有11节,而东乡平八郎在战前扔掉了煤炭等多余物资,又只带上最精锐的战舰出战,最高航速为16节,这种航速比首先告诉东乡平八郎:为了全歼波罗的海舰队,在与波罗的海舰队相向航行到一段距离后,必须在它们面前转弯,必须冒险完成“T”,否则如果双方都是全速,就会以27节航速的总和、也就是以约800米/分钟的速度接近,然后打个照面,插身而过,东乡平八郎就只能掉头再追赶,形成毫无意义的追击战。而只要先冒险完成了转弯,联合舰队就可以通过航速优势,迅速横切到还在沉浸于炮击中的波罗的海舰队前面,波罗的海舰队调整,速度更快的联合舰队就会随之调整。总之,在临战的那一刻,东乡平八郎已经彻底坚定了决心:“T”字战法不仅必须打,而且可以打。

但这确实是一种巨大的冒险,是亡命徒般的打法。东乡平八郎为什么在几个月前就决定冒险,并把它上升为战略呢?

东乡平八郎始终记得他的目标——全歼。所谓全歼,首先要从能够击沉敌方的第一艘军舰做起,这才谈得上全歼,但在海上要击沉一艘军舰,特别是超过万吨的有厚重装甲的战列舰是相当不容易的,这几乎需要“百发百中”的炮击命中率,否则你还没击中它,它就已经跑了。而双方都是运动中作战,大炮又是只能先瞄准再发炮(不是导弹),这种情况下打中一炮实在是不容易,当时世界各国舰队炮击的平均命中率一般为2%~3%,如果能够达到5%以上那是打得相当之好了,联合舰队在黄海海战后统计的命中率为5%~6%(太平洋舰队一心逃窜,为1%)。为了迎战波罗的海舰队,虽然经过了流血的训练,命中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也要受到海战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大跨度地提高,只有冒险打出“T”字战法,只有成为那一“横”,形成己方多艘军舰的夹射,才能相当于在短时间里大跨度提高对一艘敌舰的命中率,以多艘军舰的命中率之和达到“百发百中”,直至迅速击沉这艘敌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