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乃木希典的破局:失败中的艰难战术创新(第7/9页)

对于接下来的第三次总攻,乃木希典已经有了更强的信心,其实对于康得拉钦科的新式武器,他也不必羡慕,因为睦仁即将给他配备一种大炮,一种令人恐惧的大炮。

乃木希典第三次总攻又失败

在第一次总攻中,乃木希典推出了所有口径的大炮,除了要对东北三堡进行狂轰滥炸,乃木希典更是对东北三堡的坚固程度进行测试:什么口径以上的大炮才能对堡垒形成有效火力。这个测试最后发现,一般中小口径的速射炮对堡垒根本无法形成打击,无论炮火多么密集,堡垒的水泥墙壁总是比较完好,堡垒既没有被穿透,又没有坍塌,可见土木工程师们对于防线确实是用心建造,而即使是第三军最大口径的重炮,也顶多能把地表部分炸掉,无法完全摧毁堡垒。

这让乃木希典意识到,相比于追求炮击的密度,更要追求炮击的强度,要给予东北三堡最有力的打击,打一炮就要有打一炮的作用,这就需要更大口径的重炮。随着正攻法通过了实战检验,这个需求就变得更加迫切。乃木希典相信,只要能够首先大部分摧毁东北三堡,让俄军也暴露在火力之下,加上接近的坑道作为前进基地,东北三堡一定能够被拿下!

乃木希典的要求传回了大本营,睦仁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先在东京的海边搞搞拆迁。

多年以来,在东京湾等重要城市的海防地带,矗立着一种被日本人称为国宝的巨无霸大炮,由于它是由大阪炮兵工厂生产的,又被称为“大阪宝贝”。这个宝贝的特点就是炮口口径极大,竟然达到了在陆炮中惊人的280毫米,炮管与炮座总重量超过2.5万公斤,每枚炮弹的重量就超过200公斤,装弹时需要使用机械吊臂将炮弹压入膛中,炮弹发射出去后会在空中产生火车鸣笛般的呼啸声,由此它又被称为“火车弹”。炮手发射时必须准备塞耳的棉花球,不然敌军没死自己先聋了,最大射程为7000多米(14里多地),兼具平射和曲射功能(俯仰角:-5度~65度),并且炮身能在炮座上自由旋转,达到360度无死角射界,炮弹落地后能够把方圆300米之内的东西给摧毁。

睦仁的意思就是把这些宝贝拆下来运给乃木希典。这遭到了大家的反对,理由很简单:天皇陛下就是住在东京的,把这些宝贝都拆了,谁来保护您的安全?又怎么能给国民以安全感?

睦仁用一句话简单粗暴地结束了争论:乃木需要它们,它们可以帮助他穿透堡垒的水泥工事!

于是,在东京湾等日本各处海防要塞,整整18门大阪宝贝被拆除,运往旅顺战场。光运输就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先用运输船运到青泥洼上岸,然后通过火车走东清铁路南满支线运往旅顺,到达目的地后再卸到粗重的木轮上,几百名士兵用绳索往前拉。乃木希典特意把它们安置在与东北三堡隔着一两道山梁的地方,这样大阪宝贝可以通过仰角曲射,发射无烟火炮,俄军无法通过观察烟雾找到炮位,避免反过来被俄军炮弹摧毁。宝贝就是宝贝,自然要爱惜一点。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重大难题:如何瞄准?

在这之前,大多数的火炮都是直瞄或者按照图来瞄的,很显然,藏在山梁后的大阪宝贝是无法直瞄的,按照图来瞄准也存在无法及时修正的麻烦,一发炮弹就值不少钱,浪费不起啊。而乃木希典通过一番研究与试验,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就用那些坑。

观测兵埋伏在东北三堡前的坑道里,通过潜望镜观测,所谓潜望镜,就是目镜比物镜低几十厘米,观测兵可以把头埋在坑道的下方,获得观测数据后,立即计算出山后大阪宝贝们的发射方向和角度,而坑道里的电话线也起到作用了,这边电话遥控,那边就开始轰,你说你的数据,他就轰他的炮弹。在试射之后,乃木希典获得了数据: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瞄准,宝贝们的命中率能够维持在40%左右,这已经是一个相当理想的数据了,“间接瞄准法”也就这样正式出炉了。而乃木希典并不知道,他的这个最初只为解决大阪宝贝瞄准问题的间瞄法,将和正攻法一起,最终成为决定旅顺之战结果的两大创新!

10月26日,东北三堡这边的坑道也已经挖得差不多了,发起第三次总攻的条件已经具备,乃木希典下令:中小口径的速射炮就不要浪费炮弹了,以大阪宝贝打头,联合其他重炮,对东北三堡实施连续96个小时的炮火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