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乃木希典的破局:失败中的艰难战术创新(第5/9页)
就这样,地底下的日军白天挖,晚上挖,远处堡垒的俄军总觉得眼前的景象似乎有哪里不对劲,但又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朝土层上用机枪扫射,打打炮,求个心理安慰,也排遣一下无聊,却万万没有想到日军正在地底下朝他们一步步接近!
乃木希典的正攻法得到实战检验
9月中旬,在开挖半个月之后,乃木希典接到报告:由于西线地下的土质更好挖,这里的推进更为迅速,已经推进到了距离俄军堡垒200~50米之间。这已经是接近的极限,不能再往前挖了,再挖就要暴露了。
既然西线的进展比较理想,乃木希典决定就在这里发起一次中小规模的攻击,既把握住西线挖坑作业带来的战机,也检验一下正攻法到底可不可行,如果可行,那么就继续在强大的东北线推广使用。
9月19日,第二次总攻发起!乃木希典命令由第十一师团在东北线进行牵制,第一师团和第九师团使用正攻法主攻西线!
进攻西线自然也是先取制高点,西线这里的制高点比望台炮台还要高,因此也是整个陆路防线中的最高点,俄军干脆叫它“高山”,军事标高206米。但是在几个月后,乃木希典的第三军测得的高度将变成203米——也就是说,当第三军在几个月后最终攻下它时,它的山头将被整整削去一截,成为后来名扬世界的“203高地”。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提前采用这一个称呼。
第一师团出发了,战前已经把坑道挖到了距离203高地仅仅50多米,准备发起突击的士兵就全部进入坑道,像出窝的老鼠一样迅捷安静地跑步前进,在接近阵地时,突然跃出发起闪电突击!面对地底下这群突然冒出来的日军,俄军一时来不及反应,而大炮已经很难射击到这样近的目标,西线不比东北线,这里就缺少重机枪。紧急时分,俄军只好站在山顶扔巨石滚木。哼,我就不信砸不死你们!
对于日军来说,不用挨炮火和挡机枪子弹,挨点巨石滚木砸这简直是贵宾级待遇,第一师团的士兵从未享受过这样的待遇,感觉也意外,心情很激动,士气很高,不出意外的话,203高地将很可能被拿下,而对于日军来说,如果不出意外,那简直就是太意外了。
这次的意外是康得拉钦科。
开战以来,康得拉钦科总是风雨无阻、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前线,哪里情况紧急,他就必然会出现在哪里。康得拉钦科很清楚,乃木希典是一个极为厉害的对手,俄军的堡垒虽然强悍,但也有防御面过大、防线过长的缺点,康得拉钦科首先必须判断出乃木希典的主攻方向,否则一旦被乃木希典钻了空子,缺口是容易被打开的!
在接到西线战况的报告后,康得拉钦科迅速判断出,乃木希典这次的主攻方向就是西线,于是他紧急赶到了203高地督战,严令俄军必须死守,同时调集预备队增援203高地。在康得拉钦科强有力的指挥之下,第一师团从坑道里发起的多次进攻都一一被击退,不得不返回阵地,准备休整再发动更大规模的突击,反正有那条坑道在,什么时候再给俄军来一次突击都行。
休整之后,新的突击又发起了,老办法,还是以坑道作为前进基地,在接近俄军阵地后跳出坑去发起突击。而这次,日军的上方突然又纷纷落下了炮弹,贵宾级待遇就此结束。
这是怎么回事?众所周知,大炮有两个难题,首先自然是太远的距离无法炸到,而其次就是太近的距离同样无法炸到,人家离你只有百十米远了,你一炮过去,在两三里地外开花,那只能浪费炮弹,所以大炮的射程是一个区间,那么康得拉钦科又是如何神奇地炮击到近距离的呢?
答案是:创造发明,紧急的创造发明。
康得拉钦科不愧为乃木希典的克星,就在督战和指挥的同时,他已经发现乃木希典改变了战法,并基本摸清了正攻法的门路,由此得出结论:203高地缺少的其实并不是兵力,也不是武器,而是有效武器。有效武器首先是马克沁重机枪,但它们首先保障了东北三堡,而乃木希典已经同时派出了一个师团强攻东北三堡,很难调派那里的重机枪支援203高地。
和许多军功派的俄军将领一样,康得拉钦科也有一个很好的习惯:爱开会。这种会议是让每一个普通士兵都来参加的军事民主会,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士兵灵机一动的想法都会被大家热烈讨论,到最后会用一些奇思妙招甚至有些“邪门”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正是通过这种集思广益,康得拉钦科神奇地改变了大炮的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