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乃木希典的破局:失败中的艰难战术创新(第4/9页)
乃木希典也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亲历的经验教训,还是要及时总结的啊,而且反面的“历史教训”,远胜于正面的历史经验,正是在不断召开会议,深入总结第一次总攻经验教训之后,乃木希典最后提出了一个明治日军闻所未闻的全新战术:挖坑。
所谓挖坑,就是挖一条坑道到俄军堡垒之前,尽量接近堡垒,步兵的突击就以坑道作为前进基地,一举解决突击时没有任何掩体,完全暴露在俄军火力之下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在地面上的伤亡,甚至如果情况允许,还可以再挖一条地道直通堡垒之下,埋上炸药,将堡垒炸上天。当然,由于这条坑道首先就是起防御作用的,它就不能从日军的阵地直线对着俄军阵地挖过去,否则就没有什么隐蔽性和遮挡性可言了,容易被俄军炮轰,而应该从很远的地方,先沿着与俄军堡垒近似平行的方向秘密开挖,然后再蜿蜒前进,类似于一个“Z”字。由于这是在正面以坑道对坑道,以工事对工事,完全抛弃了迂回包抄战术,在乃木希典这里也有一个正式的名字——正攻法。
无论叫什么名字,这种战法在中华战史上其实很常见,中华帝国的战场常常要进攻高大的城墙,与堡垒攻坚战类似,挖这种坑道前进就很常见,比如曾国荃率领湘军围困在南京的太平军时就使用了此法。看来正和俄军搬出马尾弹一样,乃木希典也没有忘记从中华战史中取取经,事实上就连叫嚣着“脱亚入欧”的明治维新,也并没有放弃学习他们认为的中华帝国中的“最优”部分,后来的事实将证明这一点。
不过,令乃木希典没有想到的是,当宣布接下来将使用正攻法时,却遭到了众将和参谋们的反对。总体来说,反对的意见有三点。
首先,挖坑不利于速战速决。
其次,大家放下枪,去挖坑,这有违日军崇尚进攻的天性。第一次总攻虽然失败了,伤亡惨重,但没有人觉得这件事情有多严重,这对日军来说是很平常的事情。接下来要做的不是改变战法,而是先休息休息,找个日子再去强攻,直到攻下为止。
最后,退一万步来说,正攻法虽然看上去可行,但战术并不是理论上可行就行的,还需要得到实际中的检验。大战在即,这样风险太大。
看来要想打破权威去进行创新果然是阻力重重的,在军官们一片反对声中,他们突然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乃木希典一直端坐在那里,一直沉默但和气地听着大家讲话。平时的乃木希典很有儒将的特色,一般很少发火,对部下十分随和,绝不会像有的悍将那样拍着桌子说理解也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像这种没素质的事情乃木希典是不会干的。
等大家都充分表达完反对意见后,一直没有开口的乃木希典站起身来说了一句话:诸位,正攻法的完成务求完美细致!
然后呢?没有然后了,乃木希典宣布会议到此结束。大家明白了:原来在这位老兄那里,正攻法已经形成了命令!
乃木希典既然决定要挖坑,自然也不可能只在一个地方挖,全军几万人出动,挖坑工作是选取在东北线和西线同时进行的,旅顺属于海边丘陵地带,土层下面大多是坚硬的岩石,特别是东北三堡这一带岩石层更是无比坚厚,士兵们日夜不停地作业,所有人挖得满手是血,指甲脱落,坑道才一米一米地往前推进。
但这并不是最大的困难,最大的困难是随着坑道的推进,如何在俄军眼皮子底下做好隐蔽。不过这倒难不倒日军,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精通隐蔽之术的专家,就算是在人群中他们也能比别人注意到更多细节。在日军的打造下,挖出的这些坑道堪称精品。
从坑道的起点开始,每向前挖一部分,都要盖上厚厚的木板,木板上盖着泥土、秸秆,或者用装满沙土的麻袋伪装成的小山包,就连麻袋的颜色也是跟四周地面的颜色是一样的,进入坑道的人一律只能穿土黄色军服。为了解决反光的问题,所有的金属物品如眼镜、手表、钢笔等等一律禁止带入坑道,连士兵的刺刀都要用黄布包起来,晚上挖坑时更是实施严格的灯火管制,挖累了点个烟头都是被严格禁止的。与此同时,虽然只是为作战挖条临时用的坑,但坑道里就像军营一样保持着干净整洁,井然有序,通信兵还在坑道里全程铺设电话线,直通乃木希典的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