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日俄争霸满洲,睦仁为何敢“抗俄援清”?(第4/7页)
条约的最后一条规定的有效期是5年,也就是说英国只能保证日本在5年之内可以单挑俄国,日本如果有决心动武,最迟必须在1907年之前,赶紧把战争打完。
这份盟约实质上就是英日之间的“满韩交换”,英国已经无条件承认了朝鲜属于日本,作为“交换”,日本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能妨碍英国在满洲的利益,看来日本人始终牢记他们的利益底线,既然和俄国人的“交换”看上去没什么希望,那就赶紧去找俄国的对手英国人,盟友是谈出来的,只有利益底线是不能变的。而朝廷就只剩下百感交集了,现在不仅日本人,就连英国人也把大清和朝鲜等量齐观,看来在别的国家眼里,大清已经混得跟曾经的藩属国一样了,但从眼前说,这个盟约还是“有利于”大清的,因为它针对的就是沙俄。如果日俄将来爆发战争,大清自然不会去帮助占了自己土地的沙俄了,但问题是大清也无法去帮助日本,无法趁这个机会参战而收回满洲,朝廷已经彻底丧失了话语权,即使是有勇气参战,也没有条件参战,一边是不能“帮”,一边是想“帮”也帮不上,将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场在自己的土地上,而自己只能作为一个“中立国”宣布中立!
狡猾的日本人担心的正是大清朝廷会热情出兵来“帮助”他们,以此破坏《英日同盟》的精髓,也影响日本战后在满洲的利益最大化,比较将来还是要顾及一下“帮手”的利益的,于是日本人不断向朝廷表示,万一将来局势无法挽回,贵政府必须“严守局外中立”!
后来的事实证明,朝廷做出了这个唯一“正确”、也最屈辱的选择。
对于沙俄,此时的日本并没有直接出面,而是暗中“支持”朝廷轮番与沙俄谈判,希望能让他们退出满洲,当然,这是没有什么效果的。1903年7月,除了周围全是沼泽和湿地的贝加尔湖那一段,西伯利亚大铁路以及南满支线全线通车,运兵通道都有了,尼古拉二世就更加有恃无恐了,开始“全面开发”满洲,在俄军的保护下,鸭绿江伐木公司、矿业公司纷纷成立,俄国人在大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里大肆砍树,在地下挖宝,赚的钱都是直接上交皇室,连尼古拉二世的老妈(皇太后)也入了股。然后,俄军向朝鲜扩张,小股俄军越过鸭绿江,在朝鲜北部的龙岩浦建立军事基地,将战火烧到了朝鲜境内,正式挥刀指向被日俄共同视作“利益线”的大火药桶朝鲜!
睦仁的御前会议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召开的,对于睦仁和日本来说,朝鲜是当年发动战争“打”下来的,自然要着急上火,会议最后决定在大清朝廷谈判没有效果的情况下,由日本直接出面与沙俄谈判,日本的底线自然还是那句话——“满韩交换”。
所谓满韩交换,就是只要俄国无条件同意朝鲜属于日本,不再打朝鲜的主意,那么日本就会有条件同意俄国占领满洲。这个“有条件”,就是俄军虽然可以占领满洲不撤军,但必须承认满洲是大清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确保大清对于满洲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由于日方是“有条件”而俄方是“无条件”的,所以日本不同俄国谈朝鲜问题,只谈满洲问题。
对于睦仁和日本人来说,这是一个为了他们利益的极为高明的考虑。
在俄军占领满洲已经是事实的情况下,日本先确保得到朝鲜,确保“利益线”,而只有要求俄国承认满洲的“主权”属于大清,才不会在将来堵死日本以及英美等列强在满洲捞取利益的通路。主权是大清的,日本或英美列强要在满洲取得某块“租界”或者要求开商埠、修铁路,才可以撇开俄国与拥有“主权”的大清朝廷单独谈判(这个很容易办到),所以这既符合日本未来的利益,也符合英美等其他强国的利益,更没有违背《英日同盟》的内容,从而达到孤立俄国的目的。
尼古拉二世对这个天才般的想法简直赞叹不已,他的态度也很简单:满洲问题不是俄国和日本的问题,而是俄国和大清朝廷之间的问题,日本不得干涉大清的内政(也比较无耻)。所以,俄国只和日本谈朝鲜问题,不谈满洲问题,俄国不能“无条件”同意朝鲜属于日本,只能同意在朝鲜境内以北纬39°划一条线,三九线以南的土地包括首都汉城在内,才归你们日本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