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第7/10页)
敌人的军队遭到重挫后,李秀成发动反攻,下令让他手下的将领集合无锡、溧阳、宜兴等地的士兵八万多人、船舶一千多只,从运河口出去,而他自己率领精锐部队几千人,占据金匮,援助苏州,互相配合应敌,和政府官军接连战斗,双方都互有胜败。十月十九日,李鸿章亲自做督军,程学启、戈登率先锋部队进攻苏州城,苦苦奋战,战况十分激烈,攻破了它的外围。李秀成和谭绍洸等人撤退到城内,死守着最后这片土地,丝毫不屈服。不久,政府官军水上、陆上一起前进,合起来对苏州进行三面围攻,城中的粮食已经吃完,众人疑心重重,内心很恐慌。李秀成的副将郜云官等人猜忌心非常重,产生了二心,于是私下和程学启协商,想要投降。然后程学启和戈登亲自坐着一艘小船到城北边的阳澄湖,和郜云官等人当面订下了投降的约定:如果郜云官能杀了李秀成和谭绍洸,就奖赏给他二品官位。由于戈登为他当担保人,所以郜云官这些人没有起疑心。然而最终他还是不忍心杀害李秀成,只是斩了谭绍洸的人头后就离开了。
李秀成之前就察觉出他们在秘密谋划着什么,但是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了,说什么做什么也没有用了,于是他连夜就出城去了(十月二十三夜晚)。二十四日,谭绍洸因为有事,就把郜云官叫到了帐篷中,郜云官和猛将汪有为非常害怕,因此一见到谭绍洸,就把他杀死了,并且暗地杀了他的亲信部队一千多人,随后就打开城门投降。十月二十五日,郜云官等人献上谭绍洸的首级,请程学启进城来检验。那些投降的将领的头衔列表如下:
一、纳王郜云官 二、比王伍贵文 三、康王汪安均 四、宁王周文佳 五、天将军范起发 六、天将军张大洲 七、天将军汪环武 八、天将军汪有为当时这八个将领在城中手下的士兵还有十几万人,声势浩大,气势汹汹。他们要求程学启履行承诺,给他们总兵、副将等职位。程学启仔细观察这八个人的人品,觉得他们都称得上是心怀狼子野心的小人,恐怕越到后面越不好管制。于是就和李鸿章秘密谋划,在游艇上开设宴席来犒赏他们,等到作为信号的大炮声一响,埋伏的士兵就出来杀死他们,同时杀了他们手下还在负隅顽抗的余党一千多人,剩下的乌合之众全都投降了。苏州平定,李鸿章因为立了大功,皇上加封他为太子少保。
先前这八个首领投降的时候,戈登确实是担保人。等到他听说李鸿章说话不算数的时候,十分生气,想要杀了李鸿章来惩罚其所犯下的罪过。他自己就带着短枪寻找李鸿章,李鸿章就一直躲避他,不敢回军营。过了几天,戈登心中的愤怒逐渐消除了,这件事情才算过去了。
说明:李鸿章在这件事情上确实有应该惭愧的地方。因为杀害投降的人不是一个君子应该做的事情,更何况是投降之前有约定,甚至还有担保人。他的这个做法有三处不对的地方:杀害已经投降的人违背公理;不遵守约定,说话不算数,是第二个不妥的地方;欺骗戈登,辜负朋友,是第三个做得不对的地方。戈登对于他这样的行为恨得咬牙切齿,非常痛恨,甚至想要拿刀捅进他的肚子里才能解恨。这样做难道不是很合理的吗?虽然他考虑到苗沛霖、李世忠等人投降后可能会再次叛变的情况,有不得已的原因,但是李文忠(李鸿章)生前很喜欢用一些小聪明和小伎俩,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个差不多。
苏州已经用武力收复,这确实是平定江南的最关键的事。先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个人各自带着一支部队向东去,深入敌人军事重地,他们之间也没有办法联络或者是互相配合应敌,所以孤立无援,形势和处境都非常危险。在苏州之战胜利之后,李鸿章建议应该统筹全局,乘胜进入浙江这些地方,和曾国藩、左宗棠两支军队互相接应,把力量聚集在一起再去攻打别人,这是政府官军后来制胜的第一要素。十一月,刘铭传、郭松林、李鸿章进攻无锡,占领了那里,抓获他们的将领黄子漋父子二人后斩首。后来李鸿章把他的军队分为三支部队:甲队,他自己率领;乙队,程学启率领,进入浙江,攻占平湖、乍浦、澉浦、海盐、嘉善这些地方,进逼嘉兴府,左宗棠的军队(浙军)也来和他们互相配合应敌,进入杭州地界,攻打余杭县[6],屡次击败敌军;丙队,由刘铭传、郭松林等人率领,和常胜军共同攻打常州,获得了极大的胜利,依靠武力收复了宜兴、荆溪,抓住了敌人的将领黄靖忠。李鸿章还命令郭松林进攻溧阳,降服了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