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第5/10页)
说明:自从这场战役之后,洪秀全的大势已去。把士兵囤聚在牢不可破的城池里,这是兵家很大的忌讳。向荣、和春两次都是因为这样才失败的,所以曾国藩牢牢记住了这点,非常谨慎地对待。曾国荃开始想在雨花台聚集兵力的时候,曾国藩就好几次不让。等到了这次战役,外面被多达十倍的强悍对手包围,里面有一群穷凶极恶的末路之人,政府官军遇到的危难,没有比这次更危险的了。但是敌军明明知道政府官军势力单薄成这样,内部又遭受了很大的创伤,可是最终还是不敢直接硬闯进去,和他们决一死战,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巨大的成功,所以到最后功亏一篑,只能撤兵离开,因此才造成自己进退两难,失去了根据地,最终就跟着灭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原来,当时敌人军队的将领非常富贵,生活骄奢淫逸,特别爱惜自己的生命,所以才会出现那样的结果。太平天国的迅速衰败也是当时政府官兵们没有料到的。曾国藩说:“凡是军队最害怕意志衰退,不求进取。当道光、咸丰两朝之交的时候,政府军队里的官兵们都是意志衰退、不求进取,而敌人的军队都是非常有活力的;等到了同治初年,敌人军队都是意志衰退、不求进取,而政府军队都是非常有活力的。得到还是失去,成功还是失败,关键原因就是这些。”仔细想想这些话吧!就是李秀成这样的贤能人才,都违背不了这种规律,况且洪秀全那样的人就像是坟墓里的一具骷髅,更不值得说了。正是别人所说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样的前车之鉴并不遥远,立志夺取天下的人应该拿来警告自己。洪秀全本来就是一个市井的混混,在那个时间崛起,不出一年,就掠夺了一半的天下,没有趁着当时的士气继续扩张,通过战争争取江山大业,称霸天下,而是选择在南京苟且偷生,把南京看作自己贪图享乐的安乐窝,盖那些深宅大院,简直连陈胜那种人都不如!自己死守着一座城,等待着别人来围剿攻击。所以向荣、和春的失败,不是洪秀全自己有什么克敌制胜的招数,只是他所遇到的敌人也是那样,和他差不了多少,所以才能够接着苟活下去,延长在世的时间。唉!曾国藩和洪秀全之间的胜利和失败,是天决定的吗?是人决定的吗?君子说:是人自己决定的!
又说明:这场战役是湘军、淮军各位将领立功的关键时机。如果不是围困南京,那么就不能牵制住江西、浙江的敌军,那么李文忠的生力军,就很难迅速取得胜利;如果不是攻占了江西、浙江,那么就不能解除南京的重重包围,那么曾国荃的军队就没有办法保住了。阅读历史的人一定要对这点有清醒的认识。
李秀成去围攻南京的时候,让他的副将谭绍洸、陈炳文留守苏州。九月的时候,谭绍洸等人率领士兵十多万人,分几路从金山太仓向东行进。淮军的将领们一直防守,在三江口、四江口与他们大战,双方都有胜利的时候,也都有失败的时候。敌军又沿着运河设置军事基地,横亘数十里,在运河和支流之间架设浮桥,通过这种方式互相往来,太平军进攻黄渡,将政府官兵围困在四江口,加紧猛攻。九月二十二日,李鸿章把他的部下们部署下去,进攻敌军的大本营。敌人十分强悍,善于战斗,淮军在进攻的过程中几乎无法抵挡,刘铭传、郭松林、程学启等人首先亲自去战斗,挥舞着刀剑杀敌,士兵们看到这种情形,顿时士气大涨,击败了敌人,抓住和杀死敌人有一万多人,对四江口的围攻这才解除。
常胜军的首领华尔死后,白齐文凭借着副手的资格继承了他的职位。姓白的这小子为人和华尔完全不一样,他是一个奸诈狡黠的人。当时他看见政府官兵十分困窘,于是就偷偷地和李秀成私下串通,十月的时候,白齐文计划在松江城内当李秀成的内应,去上海威胁逼迫道台杨坊,索要巨额的军费,杨坊没有给他,后来白齐文就殴打杨坊,抢了他四万两银子离开了。听到这件事情,李鸿章非常生气,当即和英国的领事交涉,罢免了白齐文的职务,并且要他偿还掠夺的钱财,后来让英国的将领戈登代替他的位置。常胜军这才又开始听从李鸿章的指挥,当时是同治二年的二月。这实际上是李鸿章和外国人交涉的第一件事,他做决策的果断,态度强硬的外交风格,让谈论他的人都不住地夸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