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有着可怕信仰的人(第7/10页)

这一天与往日并无不同,狄仁杰正在家里闭目养神。心忧朝政的他难得有如此放松的时刻,也就在此时,宫里来人传话,武皇找他过去有事商量。狄仁杰梳洗一番,换上官服,就急急忙忙地往宫里赶。狄仁杰赶到的时候,武则天已经端坐良久。

武则天看着眼前的老伙计,两个人像老朋友似的唠了起来。他们说到了孩子,两个人的话题最后落在了庐陵王身上。狄仁杰的情绪依然很激动,慷慨陈词。武则天没有打断他的话,也跟着长吁短叹。

武则天轻轻地叹了口气:“也许爱卿说得对,到了该召回庐陵王择定皇嗣的时候了。”

这话如雷贯耳,狄仁杰震惊地抬起头。武则天微笑地看着他,说道:“既然你那么思念庐陵王,那我把他还给你。”

身后的帷帐徐徐拉开,出现一个四十来岁神情呆滞的中年男子。这不是他记忆中的人,却有张似曾相识的脸,那眉眼,那轮廓……

长久的期冀乍现于眼前,原来梦想是可以成为现实的。这一瞬间狄仁杰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忍不住老泪纵横,他跪倒在玉阶之上,激动得无以言表。

眼前之人,不是别人,正是狄仁杰和李唐旧臣们朝思暮想几十年的庐陵王,大唐昙花一现的中宗皇帝。

狄仁杰向李显深深顿首下拜,半天没有起身。武则天喟然长叹,命李显拜谢国老。当李显惶然抬头的那一刻,武则天看见了庐陵王李显花白的头发和已经不再年轻的面容,以前眼里还留存的少年人的傲气,也已全然变成了中年人的畏缩。

这是她的第三个儿子,如今连他都这么老了。武则天的面容上显现出恍惚的神情,二十年的血雨腥风在她眼前一掠而过。那是何等须臾之间的事啊,嗣圣宫变她将李显从皇位上赶下去的那一幕犹在眼前,时间快得像一把锋利的刀。

李显是秘密回京的。武则天托言他身体有病,派人将他一家接回神都,沿途秘密封锁消息,甚至连李显本人都不知道此行是福是祸。他一度吓得想要自杀,幸好有妻子韦妃给他打气鼓劲。一个连死亡都经历过的人,难道还怕活着吗?

狄仁杰听罢前因后果,感觉还是有什么地方不妥:“故君回到京都,到现在还没有其他人知道,怕就怕外界不知真假引发猜测与议论。”

武则天疲倦地微笑着,既然已召回了庐陵王,不妨将这份人情做到底。命庐陵王出居龙门,百官列队相迎,隆重地昭告天下。一时间,群情振奋,大有暗夜穷尽黎明降临的豁然之感。

九月,武则天册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原来的太子李旦则恢复相王之称。在册立太子的大典上,文武百官看见了那个在大唐时代昙花一现的中宗皇帝,他不再是他们记忆中那个轻浮愚蠢的年轻皇帝,现在的他看上去是一个神情略显呆滞,身材也略显肥胖的四十三岁的中年男人。当四十三岁的李显在钟乐声中接受太子之冠时,朝臣们仿佛看见了这二十年的血雨腥风从自己的眼前一掠而过。

为了让侄子武承嗣和太子李显搞好关系,武则天特敕武承嗣为太子少保。李显虽然重新做了太子,但武则天仍然把他当成了一个摆设,不让他临朝视事,也不准他跨出东宫一步。而李显也没有去争取太子的权力,十四年前的那一幕仿佛就在眼前,李显因一言而痛失宝位,如今的他又怎能不吸取教训?对李显来说,自保要比做太子来得更为重要。

北部边疆,突厥人并没有因庐陵王李显的复位而自动退兵,他们仍攻城略地,劫掠男女。

闻鼙鼓而思良将,有人在这时候向武则天推荐了蓝田县令薛讷。薛讷是“三箭定天山”的名将薛仁贵之子。身为将门虎子,薛讷受到了武则天的器重,由一介县令擢升为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

薛讷走马上任之际,特地向武则天拜别辞行。在这次君臣会晤中,双方交流了用兵方略。武则天说:“默啜打着匡扶庐陵王的旗号,犯我疆土。如今庐陵王已然复位,他为何还是步步紧逼。”

薛讷认为,如果让皇太子李显来当河北道元帅,那么突厥将会不战而败。经过一番试探,薛讷见武则天已经动了让太子李显复出的心思,便不再多言,叩头而去。第二天早朝,内史、宰相王及善奏道:“太子虽立,然深居东宫,外议汹汹,请太子赴外朝以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