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有着可怕信仰的人(第8/10页)
狄仁杰认为,太子刚刚回京,只可遥领元帅一职,不可亲自上前线杀敌。为替武则天解忧,狄仁杰主动请缨为副元帅,领兵抗击突厥。
武则天甚为欢欣,以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以右丞宋元爽为长史,右台中丞崔献为司马,天官侍郎吉顼为监军使。另外,又从扬州、豫州调三万人马,归狄仁杰节制。
第二天,以太子李显为河北道领兵大元帅的诏令一出,各个募兵站果然报名从军者非常踊跃,不到三天的时间,竟有五万余人应募参军。
闻听此事,武则天不由感叹:“前次吉顼募军,一个多月招募不足千人;等到太子李显来当这个大元帅,三天时间不到,人数就已经超过五万。难道真是太子李显的本领比吉顼高明吗?朕看未必,只不过是因为太子的身份过于特殊而已。”
李显的前天子身份还是很有效果的,可见人心思唐。默啜得知太子李显要任职河北道元帅的消息后,忙下令将所占的赵、定、恒、易等州抄掠一空,携财帛亿万、子民羊马返还漠北。狄仁杰领十万兵马,也没有追上。
突厥撤退前,将已经投靠突厥的阎知微放回。已经被定性为叛国者的阎知微被官军擒至京都。武则天最痛恨叛逃之人,于天津桥南将阎知微凌迟处死。
班师回朝之日,庆功御宴绝不可少。百余张桌子,一半坐着征边的功臣,一半坐着文武百官。女皇则高高在上,独享一桌。两旁一边坐着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及太平公主等人,另一边坐着武承嗣、武三思等。
在这次庆功宴上,武则天赐太子李显姓武氏,大赦天下;以皇嗣李旦为相王,领太子右卫率;同时恩准禁锢多年的太子、相王诸子出阁,恢复人身自由。
武则天确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也就等于确立了她身后的皇位继承关系,这让武氏宗族的人大失所望,可是他们又心有不甘。武则天毕竟是大周皇帝,只要她一天不将皇位传于太子,武周朝就还是武氏的。
几十年的斗争习惯,让武则天对权力有一种复杂的情感,她不敢,也不能将权力拱手相让。她活在这个世界一天,就要牢牢地抓住自己用九死一生换来的权力之柄。为了预防不测,武则天将京都周围的驻兵交给河内王武懿宗、九江王武攸归统领,而禁中兵权,则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
边境的纷扰不宁对武则天来说只是暂时的,无法真正动摇帝国的根基。而朝中的大势,她始终不曾放手。她对罢黜贬走十几年的庐陵王和他的那些近戚还不能做到完全信任。她知道,他们中有人恨自己,恨得牙痒痒。相比较而言,武则天更为看重的是那些宰相们。
战争平息后,武则天派遣武懿宗、娄师德、狄仁杰分别在黄河以北各地安抚百姓。河内王武懿宗打仗不行,安抚百姓却很有一套。
那些被契丹军队胁迫带走的大唐子民以为战争结束了,可以重新回到安宁的生活状态,可迎接他们的不是亲人的笑脸,却是冰冷的刀锋。武懿宗把他们全部当作内奸叛徒,将其剖腹取胆,手段极其残忍。一时间,黄河以北的老百姓把河内王武懿宗跟杀人狂魔契丹将领何阿小相提并论,说“唯此两何,杀人最多”。噩梦还没醒来,武懿宗又向武则天提出了一个更为变态的建议,把黄河以北投靠契丹的老百姓全部灭族。
这时候,有人站出来说话了。此人是左拾遗王求礼。当年武则天要把薛怀义弄进宫里修建明堂,王求礼上书要将其净身后再进宫,免得祸乱宫闱。
在王求礼的事迹材料里,还有这么一件事,能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他的为人。
武周与吐蕃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朝廷军费开支很大。当时担任内史的豆卢钦望就出了一个主意,要求九品以上的京官每个人捐出两个月的薪俸作为军费。
结果惹得王求礼直接找到豆卢钦望当面质问:“你的薪水高,捐两个月的薪水当然不会影响生活;我们低级别官员就那一点薪资,还要养家糊口,都捐了,难道让全家老小去喝西北风啊!?”
后来这件事传至武则天的耳中,也就不了了之了。通过这件事,打响了王求礼敢于谏言的名声。
武懿宗放着契丹军队不打,反而将刀锋指向自家的老百姓。这让王求礼实在看不下去了。他站出来说:“这些投靠契丹的都是手无寸铁的贫民,他们打不过契丹军队,为了活命才被迫跟随契丹,根本没有反叛的想法。武懿宗率领数十万大军是去打仗还是组团旅游?没见着敌人的影子,自己先跑得没影。现在又把责任全推到老百姓身上,他这是不忠的行为,请把武懿宗杀了向那些屈死的百姓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