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四颗脑袋一个结局(第4/6页)
还有最后两颗脑袋,轮到了逼杀章怀太子的丘神勣和周兴。天授二年(691)正月,御史中丞知大夫事李嗣真就酷吏用法过于严酷一事向武则天进言:“今告事纷纭。虚多实少,当有凶慝……先谋疏陛下君臣,后谋国家良善。”也就是说,酷吏所做之事,无非是离间君臣关系,然后伺机向持不同政见的大臣们下手迫害,制造政治危机。武则天听后表示她早就对此有了怀疑。
第二天,李嗣真再次上书质疑朝廷的司法制度已经遭到严重损毁,并向武则天提出警示,威权下移会影响国家安全。在李嗣真劝谏武则天的上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老子云:‘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今日假此威权,便是窥国家之利器也,不可不慎!”
其实武则天又何尝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朝廷司法损毁正是她纵容的结果。话又说回来,如果司法严密,制度严谨,她又怎能轻易夺权和巩固政权?尽管她对此并不感冒,但是李嗣真的那句“权由臣下”却是她的大忌,也正中她的要害。
两个月后,有人告发文昌左丞周兴与左武卫大将军丘神勣私下串通,意欲谋反。那时周兴刚刚从刑部尚书一职升为三品文昌右丞,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武则天对此也很是疑惑,她私下与上官婉儿交流时也提到这一点。武则天认为,因告密而获功禄者中周兴最具才学,自己也待他不薄,周兴没有理由反对自己。
上官婉儿对此未置可否,她说:“密告信鱼龙混杂真伪莫辨,此事似乎要弄清罪证以后再作结论。”武则天继续道:“你看调查周兴之案谁是最佳人选?”上官婉儿沉思片刻,突然笑着说:“陛下,以婉儿看来,没有比来俊臣更合适的人选。”武则天也笑起来,上官婉儿的话正合她的心意。
用这种狗咬狗的方式结束周兴的酷吏生涯是最合理的方式,也算是给那些反对严酷政治的朝臣们一个交代。同时将周兴交给来俊臣,也算是为周兴留一条生路,同时可以借此考验来俊臣的忠诚度。
而另一个酷吏丘神勣就没有那么好的结局了。当年琅邪王李冲起兵,丘神勣前往镇压,杀尽白衣请降的数千家博州官民,尽显酷吏的杀手本色。如今风水轮流转,武则天毫不手软地赐死了丘神勣。
武则天之所以对周兴还有一丝怜才之意,是因为周兴在司法方面颇有造诣,当年曾得到高宗皇帝的嘉许,只是碍于他的流外官身份未能被破格提拔。当武则天把这桩案子交给周兴的好友兼下属来俊臣时,来俊臣也领会了武则天的心意。武则天让自己去审这个案子,是想给周兴留条活路。
看在朋友兼老乡的分儿上,来俊臣责无旁贷地做出了选择。对于来俊臣这样的人来说,朋友是用来出卖的。周兴的祸,就是来俊臣的福。不把他踩下去,自己什么时候能熬出头啊!?自己只是一个赌徒,不要随便谈感情。
不过要除掉周兴,又谈何容易?这么多年跟在周兴后面,没少学到东西。周兴有时候也自叹,来俊臣早晚会超越自己,成为真正的酷吏之王。面对周兴的老辣和狡黠,来俊臣有着切身体会,这将是他仕途上至关重要的一战,不容有失。
4
天授二年(691)正月,神都洛阳,这个冬天似乎格外寒冷。
这一天天色渐暗,北风呼啸像是在酝酿着一场暴风雪。文昌右丞周兴挥动了两下胳膊,揉了揉眼睛,一天又过去了。
那些断了的残肢,喷出的血液,凄惨的哀号,让他陷入莫名的亢奋,但也让他不寒而栗,毕竟人都是血肉之躯。近年来,自从唐宗室的主要人物被他一一罗织入狱杀害之后,他办的案子明显少了起来。连续几名法律战线的同僚惨淡收场,让他不免陷入兔死狐悲的情绪之中。下一个又是谁?是自己,还是别人?不想了,该来的总会来,不该来的,请也请不来。如今朝中人人自危,除武党成员外,那些李唐旧臣躲自己就像躲瘟疫。
早在高宗时代,周兴的才华就曾经引起了高宗皇帝的赏识。
第一次见到高宗皇帝,周兴就展现了自己善于把握机会的能力,并在武则天面前侃侃而谈。当然周兴并不是一个不分场合、爱出风头之人。他能够读解出武则天眼神里流露出的那份欣赏,正因为如此,他才会言无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