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四颗脑袋一个结局(第2/6页)
宫中不知岁月长,日复一日,枯燥无味的帝王生活也会让人心生厌倦,逼人老去。
偶尔静坐的时候,武则天会不由自主地怀念起自己在四川广元度过的那段闲暇时光,在她漫长的记忆里,那也是她一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闭上眼睛,武则天会情难自已地怀念往昔。闭上眼睛,她还能够感觉得到,古老而安静的院落、树木、云朵和溪流。
六十年的时光也只是倏忽而过,她甚至觉得自己刚从童年的一场梦境中醒来,天竺花的香气尚未散去。时间真是一个狠心的魔术师,前半生机关算尽、斗争不息,后半生还没来得及好好设计自己的蓝图就日渐衰老。
百花斗芳争妍,让人犹如置身于一个流光溢彩的新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表面上的光鲜亮丽,难以冲淡由权术与搏杀所织成的畸形网络。武则天终于意识到,在衮冕和玉玺的背后,她所寻求的也许仅仅是一场人生的安宁,而她所得到的似乎更加微乎其微。
长寿二年(693),武则天的军队收复了安西四镇,也由此扩大了帝国的版图与疆域,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呈现一片太平盛景,但所有这一切都不会像往常那样给她冷寂的内心带来安慰了。
自从长子李弘和雍王李贤去世之后,庐陵王李哲又遭到流放。如今,武则天的身边只剩下低眉顺眼、了无生趣的皇嗣李旦。
在武则天的心目中,她的皇位继承人至少需要两大条件。无论是李旦,还是急于上位的武承嗣、武三思,都不能让她满意。尤其那几个武家兄弟,论外形,他们身材矮小;论气质,也缺乏贵族豪门的教养,更无帝王之气。
一直以来,武则天的精力都放在了朝中各派别之间的权力斗争上,思想异常活跃,很多时候,她会忘记自己的年龄。而这两年,她之所以会在意自己的年龄和寿命,主要是因为嗣位问题一直缠绕着她。
武承嗣为争夺皇嗣兴风作浪,让她始终拿不定主意。
如果天命可以改写,武则天想要再活上百年,将武周的皇位坐穿,让这帮有野心当皇帝,没能力坐江山的庸碌之辈都失去机会。可是人再强大,也无法与时间对抗,时间就是世间生灵的天命所在。
对于武则天来说,皇嗣李旦和武承嗣仍是她考虑最多的两个人选。在选择接班人这件事上,武则天所表现出来的反复无常与她先前的果敢、坚毅判若两人。她一会儿频频召见李旦,并时常与他共进晚餐;一会儿又要试图说服太平公主嫁给武承嗣,为他日后登上皇位扫清障碍(她的这一意图遭到了女儿强烈的抗拒)。
不管事实最终如何,武则天的内心非常清楚,她实际上已着手为自己安排后事了。
文昌左相武承嗣仿佛看穿了武则天的心思,武则天在立储一事上表现出来的犹豫和摇摆的确是一个不祥之兆。来俊臣曾经多次提醒武承嗣,一旦武则天对皇嗣李旦的怜爱之意苏醒复生,武承嗣和他本人就将面临着被抛尸荒野的命运。来俊臣说得言之凿凿,好像除此之外,真就不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了。就目前的情形来说,他们可以选择的对策只有一个,那就是将皇嗣李旦尽快除掉。
这一年九月,丁亥朔(初一),帝国的天空再度出现了异象——日食。
魏王武承嗣率领五千人上表为武则天请加尊号“金轮圣神皇帝”。按照佛家的观点,菩萨成为转轮圣王后乘坐的车子有金、银、铜、铁四种质地,分别称为金轮圣王和银、铜、铁轮圣王。
金轮圣王统治四天下,其余圣王依次递减为三、二、一天下。武则天对这一尊号相当满意,身着天子冠冕,接受臣民及四方朝拜。
武则天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但她仍让朝中大臣们感觉,老妇人其实并不老,与天后时期相比,她在掌控权力、调度人事方面,更多了几分成熟与稳健。
3
武则天是一个有着霸权意识的执政者,她的统治风格带有浓厚的“独裁”色彩,她深谙法家的法、术、势之道。作为史无前例的女主,虽然大体上仍沿袭大唐的法令与制度,但却能应势而为,有选择地遵守李唐的体制。
武则天知道,自己的大周要摆脱李唐的影子,就是要有意识地适当性破坏,如此才能破茧而出。如果武则天只是一味地固守大唐之法,那么她只是李唐王朝的守财奴,是李唐的太后而已,无法形成个人的统治风格,也绝不可能做到独揽权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