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天子衮冕包裹起来的老妇人临风而立(第5/6页)

那些仰视大赤之旗的人们在内心并没有追远怀古,他们心事重重,遥想着帝国的不测命运和自己的未卜前程。

洛阳城的官员、百姓看见了旗帜掩映下的武则天。

女皇已经正式使用圣神皇帝的称号,来自异域的神秘粉霜遮住了那张有着几分苍老的面容,她的眼神在旗帜和华盖下顾盼生辉。一些心属李唐的旧臣不无沮丧地想,这个老妇人难道真的是弥勒菩萨永远不死吗?

不老的女皇以社稷之土洒向神宫前的圣坛,以此定洛阳为大周首都,七百里以外的长安尊为陪都。

元旦这天万象神宫笼罩在一片节日的香火之中。大享之礼延续了一天一夜。祭祀天神、祭祀日神、祭祀月神、祭祀风神、祭祀雨神、祭祀土神、祭祀河神、祭祀五岳之神,祭祀天地之间所有的神。

历经大风大浪的武则天在面对眼前的宏大场面时,也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

虽然武则天经历的大场面很多,但那些场面都是为别人搭建的舞台。而今天,这眼前的一切是专门为自己铺陈。她每登上一级台阶,都会在内心暗示自己,天命,是天命,一切都是天命。

人们后来习惯于称女皇为则天皇帝。

周王朝定都洛阳。为了赶超西都长安的繁荣,武则天又从周边地区迁徒了大量人口入神都,使洛阳很快就成为继长安之后又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国际大都会。

西都长安的李唐太庙也更名为享德庙,庙里依然供奉高祖、太宗、高宗三位大仙。而在武周所建的太庙中,李唐三圣也同样享受供奉,不过从主祭变成了配祭。

武则天只承认是从他们那里接手江山,至于太祖李虎等李唐先祖们就不能再享受冷猪肉了,武则天还要祭祀武氏的祖先们。

武周朝臣在写奏章的时候,经常会用“天下者,神尧(高祖)、文武(太宗)之天下”等句子,这也是武则天点头同意的官方说法。 

九月十三日,武则天下令按天子之礼在神都洛阳立武氏七庙,以父亲武士彟为太祖孝明高皇帝,由上数五代武氏祖先为帝,又尊西周的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以武氏族谱上的始祖、周平王幼子姬武为容祖康皇帝。

武则天在为父亲武士彟修建的昊陵《攀龙台碑》中,无比坚定地认为,父亲早有帝王之相。如果没有李渊,那么这天下早就应该是武家的,父亲武士彟没有赶上好机会,只有先助李渊起事。

与此同时,武则天又大封武氏子弟武承嗣、武三思等为王,姑姐皆为长公主,组成新的皇族宗室。李家现在已经不是皇族,武家才是新的皇族。

翌月,武则天又下诏,免除天下所有武姓人氏的赋役,天下武姓是一家。武则天一方面宣称武周政权是继承高祖、太宗而来,一方面又以父亲为武周的开国皇帝。李家现在已经不是皇族,武家才是新的皇族。

此时的李旦具有两种不同的身份,从政治上说,他是被篡夺者,武则天篡夺了他的帝位,但从血缘上看,他又是武则天的儿子。

对于这样一个人物的处置,是颇费周折的。武则天的方法是,政治上,赋予他储君的地位,被称为皇嗣。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李旦必须改姓武。

武则天将李旦及其子女都赐姓为武,把李旦降为皇嗣,十二岁的原皇太子李成器降为皇孙,然后让李旦的几个孩子同日出阁,开府置官署。

李隆基也于此时被封为楚王。李隆基生就一副帝王之相,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

武则天不仅幽闭男性孙子于宫中,事实上连已降封为县主的女孙也不能幸免。难兄难弟之外还有一群难姊难妹。这些小皇子和小公主年幼无知,不知国逢大变,嬉戏学习似乎一切如常。

武则天很宠爱李隆基,经常让他到宫里来玩。七岁那年,小家伙威风凛凛地带了车骑随从到朝堂去见祖母,派头很足。车队刚开到半道,前面就被堵住了。堵车不是因为车辆多,而是有人故意找碴。

随从到前面一打听,原来是王牌对王牌,李家车队正好撞上河内郡王武懿宗的车队。路途堵塞,老百姓就围上来了。这个武懿宗纯属没事找抽型,看见李家一个小孩子出门搞这么大的排场,忍不住就想当众羞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