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告密之风,封住了天下之口(第4/8页)

也就是说,明堂具有君权和神权的双重象征,君主借神权以布政,宣扬君权神授。对一个帝王来说,修成明堂,其风光不亚于泰山封禅和开疆拓土。然而自周公建成明堂以来,修建成功的仅有汉武帝刘彻、王莽、光武帝刘秀。

各种史料关于多数君王没有修成明堂原因的记载语焉不详。加之“明堂”又顶着儒家理想布政之宫的神圣光环,越到后来附会越多,诸儒对此争执不休,常令君王是非莫辨,难以决定,修建明堂号称中国礼制上的天字第一号悬案。

自隋文帝、炀帝至唐太宗、高宗,对此动议多次但最后都不了了之。武则天想到现在要重修明堂会有人反对,那些李唐宗室、前朝旧臣、学问深不可测的名家大儒们,不会轻易通过。

这是一块试金石,通过就意味着,他们不会反对她称帝了。武则天想到了结局,但却没有猜中开头。

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她的,不是李氏众人,也不是平日里与自己大唱反调的异己分子,而是她最为信任的北门学士之首,她一手捧红的政坛巨星,现任宰相刘祎之。 

3

由皇后到女帝的夺权过程中,每当武则天需要教训谁,北门学士总会挺身而出。咬人是一门技术活,粗人用牙齿撕咬,文人以道理噬人灵魂。相较而言,后者更让人感到可怕。

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夏天,当时的刘祎之五十七岁。从他任北门学士以来,就成为武则天的左右手,在太后的庇护下得以充分发挥才能,终于成为宰相。武则天亲口说他是帝国难得的“忠臣”。

刘祎之是江苏常州人,其父刘子翼有着深厚的儒家教养,曾经在隋朝任官。他的性格爱恨分明,是非分明。凡是违背儒教之礼的,就是“大非”,是“邪恶”,他对“非”是绝对不会妥协的。

作为北门学士之首,刘祎之不同于那些有脸没皮的酷吏。他温文尔雅,文采华丽。

高宗、武则天时期正是唐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刘祎之少年时即以文采风流而闻名,与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等齐名,时人称他们为刘孟高郭。

刘祎之虽然儒学功底深厚,但并不是儒家眼中的三好学生,他随性放荡,有劣迹。

他的姐姐曾在宫中担任女官,当时武则天的母亲荣国夫人杨氏病重,刘祎之的姐姐受武则天之命前去探望,刘祎之便偷偷跟着姐姐混进去开眼。

他进去是冲着杨老太太进去的,让刘祎之感兴趣的是老太太荣国夫人。

《新唐书》说“祎之因贺兰敏之私省之”,那段时间九十高龄的外祖母杨氏和二十出头的外孙贺兰敏之的私情正传得满城风雨,丢人丢到姥姥家。

说好奇也好,猎艳也罢,总之刘祎之一门心思想去瞻仰这位杨老太太。文人的好奇心有时候比一般人要强烈,他们始终对这个世界抱有一颗不老的童心。谁知道事情败露,刘祎之也为自己的好奇心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流放到嶲州(今四川省西昌市)。

在嶲州的流放生活,对刘祎之的精神造成很大影响。经过苦难的磨砺,先父传给他的儒教精神彻底显露,犹如父亲的亡魂借着他的身体躯壳得以复苏一般。

重新回归体制的刘祎之任官后,完全像是变了一个人。对母亲尽孝道,对朋友讲信义;每当领到俸禄,就大方地分给亲戚。他的机会是靠自己得来的,出众的文采引起了武则天的注意。皇后特地上表请高宗将其召还,拜为中书舍人,不久又蒙恩遇,被武后挑选进入北门学士的班子,同时入选的还有元万顷、范履冰、周思茂等人。 

时间回到若干年前,武则天陷入与章怀太子李贤争锋的战局。面对桀骜不驯的李贤,武则天要求北门学士为她编纂洗脑必读书目,作为太子李贤学习的必备读物。可见北门学士编书也具有一定政治目的,且直接介入了皇后与太子李贤之间的政治斗争。

及至李贤被废,李哲继立为太子,此时刘祎之已拜为相王府司马,辅佐皇子李旦。他和李旦的师生感情也就是这时候培养起来的,他很快就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刘祎之与别人不同,因为他具有双重身份——太后的心腹、相王李旦的老师。

在武则天废中宗立睿宗的时候,刘祎之作为铁杆粉丝坚定地站到了武后一边。他和裴炎策划并发动了嗣圣宫变,把中宗赶下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