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宰相下狱,哪里还能活着出去(第4/6页)
这是一个值得他们去尊重的对手,突厥人很厚道,还特地为程务挺建了祠堂,里面就供奉着程务挺一尊神——战神。
不要说别人,就是身边近侍上官婉儿对武则天不事查询就斩杀程务挺也感到疑惑不解。
在后来一次谈话中,武则天对她说:“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我不问青红皂白就诛杀了程务挺,其实他是否参与谋反并不重要,程务挺或许是做了杀鸡儆猴的祭品。我只想借机告之天下,无论他是谁,都必须效忠本朝,不能有二心。我想告诉天下文武百官,没有我不敢杀的人,不要以为如今洛阳宫只剩下孤儿寡母,什么人都可以犯上作乱。”
程务挺不仅与裴炎关系密切,而且与叛乱集团中两个重要成员唐之奇与杜求仁也有着很好的私人关系。
程务挺的密表让武则天大为吃惊。武则天还记得,曾经有人提醒过她,李敬业、裴炎、程务挺三个人是串通一气的,但这个人并没有提供什么确凿的证据。而且,此人向武则天进言的时间是在裴炎与李敬业被杀之后。但程务挺与裴炎、李敬业等串通的可能性极大。
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北起灵武,南至扬州,近在洛阳城内,都有大批公开或隐秘的临朝称制反对者。太后武则天能否从这种困境中走出去呢?
这时候,武则天想起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便是西京留守刘仁轨。
在许敬宗退休后,刘仁轨已经成为朝中最有影响力的宰相,风头一时无二。但随着太子李弘的病故,章怀太子被废,刘仁轨受到了来自裴炎为首的文官宰相集团的排挤和打压,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
尤其是高宗皇帝病重、政府班子东迁洛阳之后,刘仁轨一个人留在长安,渐渐远离中央权力的核心地带。高宗皇帝去世后,武则天劝说刘仁轨重新出山,刘仁轨还试图劝说武则天能够收手,以吕后为鉴,不得擅自干政。
而裴炎这时候为了自己的权欲,配合武则天废黜中宗,临朝听政,结果闹到不可收拾的局面。裴炎做梦也不会想到,武则天会借刘仁轨这把刀,要了自己的性命。
二月废立后,刘仁轨首先站出来,批判了临朝称制。武则天对其采取了近乎迁就的安抚态度,对他恭维了一番,表示对他的器重,刘仁轨从此沉默下来。
现在,当朝臣中的很多人站出来营救裴炎,重新展开对临朝称制的批判时,这位曾经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临朝称制的人,态度却在这时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刘仁轨所处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武则天用来讨逆的兵力,主要是关中府兵。如果刘仁轨不支持武则天临朝称制,关内府兵的调度,就不那么容易。于是,武则天做出决定:派出郎将姜嗣宗去西京与刘仁轨商量这件事。
姜嗣宗与刘仁轨见面后谈话内容只有一个:裴炎到底是不是谋反者?刘仁轨必须在这个问题上表明自己的态度。
如果刘仁轨与大多数朝臣一致,也持裴炎并非谋反的态度,那么,临朝称制就很难再继续坚持下去。如果他持相反的态度,临朝称制就有了存在下去的理由。
也不知道裴炎在什么地方得罪了他,最后他居然自作聪明地补充了一句:“我早就看出这个人想造反,太后英明!”裴炎固然该死,但像姜嗣宗这样的小人更让刘仁轨感到恶心。
姜嗣宗将裴炎之事说得天花乱坠,就表达了一个观点:裴炎的表现异于平常,有反状!
刘仁轨眯着的眼睛突然暴射出精光,他盯着姜嗣宗,然后一字一顿地说:“你难道早就知道裴炎有意谋反?”
姜嗣宗认为,不光自己看出裴炎有谋反的迹象,朝中很多人都看出了裴炎的反常表现。两人一番试探,姜嗣宗起程返回东都。临行前,刘仁轨对他说:“有一封密表希望通过他转呈太后。”姜嗣宗接受了这个委托。他返回东都后,向太后呈上了这封密表。
在这份密表里,刘仁轨叙述了与姜嗣宗的那段对话。不过刘仁轨在后面又添加了一句话:“姜嗣宗早就知道裴炎要谋反,却没有告知太后。”看了刘仁轨的奏表,武则天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她问姜嗣宗:“爱卿,你知道刘仁轨在这份密表里说了些什么?他说你早知道裴炎谋反,却知情不报!”